本文目录一览:
受难周默想——跌倒与爬起
在经过一天的休息后,主耶稣即将面临他生命中最重要的时刻。在逾越节的这一天,耶稣与门徒一起享用晚餐和对门徒进行教导。因此,教会的传统又把这一天成为团契日。然而,在这一天所发生的事情里,我们也常常会提交的一件事情就是彼得的软弱。在晚餐上耶稣告诉门徒们他即将要面临被抓和受死的结局,他也告诉门徒今夜他们要为此而跌倒。此时,彼得豪言壮语到,他就是死也必定跟随。福音书里也记载,其他的门徒也是这样立誓。然而,后来当捉拿耶稣的人来的是后,先是一些门徒立刻散去,接着少年人约翰跟随耶稣,但是未进到院子前就被人认出,而丢下麻衣,赤身逃走。彼得虽是跟随进到院子,却也三次不认主,正是应验了耶稣对他说:鸡叫以先,你要三次不认我。
这一夜,这些跟随耶稣三年的门徒们完全的失败。似乎看上去耶稣对他们的培养也是失败的。然而,在教会 后来的历史中。就是这些门徒却从跌倒中爬了起来,建立教会,甚至改变了人类的历史。
基督徒的灵命是一个成长的过程,这个过程就如人刚刚开始学着走路一样,总是会有跌倒,但总不会一直跌倒在那里,总是要爬起来再走。 成圣的过程本身就意味着,我们要常面对许多的试探,甚至我们一定会有失败。然而,必跌倒更可怕的是,一旦跌倒了就趴在那里不再起来。跌倒会让我们更清楚的认清自己的骄傲和自义,圣经警戒我们,自以为刚强的要跌倒。神并不担心我们软弱和跌倒,神更担心我们自己过于强大。
我们需要以恩典的角度来看待我们自己的跌倒,甚至我们要承认和接纳自己的跌倒,并在上帝面前悔改,靠着主耶稣所成就的恩典能再次爬起来奔跑前面的道路。 奔跑吧,基督徒。不要怕跌倒而不跑。也不要跌倒了后,怕再次跌倒而不起来。爬起来,奔跑,直到跑进那神的国。什么是生命的成长呢,就是跌倒了爬起来。非靠自己,乃赖主恩。
罗马书默想12:基督徒的教会生活
读经:罗马书12:1-21
保罗书信的文学特征之一,教义与实践的双重结构。罗马书1-11章是谈论教义,12-16章是谈论实践。教义是实践的基础,实践是教义的延伸。
为了方便大家记忆,相对而言,罗马书12章是谈论基督徒的教会生活,13章是谈论基督徒的社会生活,14章是谈论基督徒的个人生活。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思想基督徒的教会生活中所需要具备的要素是什么?
首先,我们看到要献上活祭事奉神。1-2节
1节开头的“所以”,是连接上文。因为耶稣伟大的救恩,所以我们要献上活祭侍奉神。耶稣的救恩是我们侍奉神的基础和动力,侍奉神是耶稣救恩要达成的目标。正如神借摩西的口对法老说:“容我的百姓去,好侍奉我。”先是拯救,后是侍奉。
人是有身体和灵魂所组成,我们献上的不是尸体,而是身体。因此,献上身体也包括灵魂。1节是谈论身体的献上,2节是谈论灵魂的献上,也就是全人的奉献。
活祭意味着这个祭既是死的,也是活的。我们若不愿意被放在死的祭坛上,我们就不能为主而活。为主而活,先要经历为主而死。我们的老我愿意为主而死,我们才能活出一个新造的我,才能成为一个活祭。
基督徒的生活的关键就在于我们要献上自己当做活祭,我们不再追随世界的心意,而是追随神的旨意去生活。
其次,我们看到要按着恩赐服事神。3-8节
恩赐是我们信主之后,圣灵赐给我们的一种服侍神的能力。我们要正确看待自己所得的恩赐,看得合乎中道。不要炫耀自己的恩赐,也不要埋藏自己的恩赐。不要嫉妒他人的恩赐,也不要贬低他人的恩赐。要心存感恩的运用恩赐,造就教会。
恩赐有它的合一性和多元性,犹如身体只有一个,却有很多肢体。恩赐的种类虽多,但要彼此配搭,彼此服侍。众人合一的服侍,一同被建造。
彼得教导我们要做神百般恩赐的好管家,忠心的以服侍弟兄姐妹而服侍神。
最后,我们看到要行事为人活像神。9-21节
约翰使徒定义我们的神就是爱,爱是神的本体或本质。在本段经文中,我们看到爱是面向众人的。有人形容这是一篇“爱的典章”。
爱的对象主要有三类:
其一,要爱弟兄姐妹。
保罗教导我们要真诚对待弟兄姐妹,要彼此亲热,彼此推让。
我们要帮助生活中有缺乏的弟兄姐妹,与喜乐的人同乐,与哀哭的人同哭。
我们要彼此同心,殷勤服侍,谦卑服侍。
其二,要爱众人。
这是爱的广度,也就是基督教的博爱精神。我们要怀抱众人,包括非基督徒。不要以恶报恶,众人以为美的事情要留心去做,总要尽力与众人和睦。
其三,要爱仇敌。
这是爱的深度,耶稣在十字架上为我们做了完美的典范。
逼迫我们的,要给他们祝福;只要祝福,不可咒诅。要善待仇敌,以善胜恶!
当我们活出爱的生命,就是活出神的形象。愿我们的行事为人都凭着爱心而行,处处彰显神的荣耀!
结语
基督徒的教会生活,有三大重要的要素:献身、恩赐和爱。
我们要建立以恩赐为中心的教会观,这里正好形成了汉堡包的结构,在恩赐之上有对神的献身,在恩赐之下有对人的爱。
按着恩赐服侍神是建基于献上自己为活祭。没有对神的献身,就没有对他人的服侍。
爱也是恩赐的重要基础,恩赐一定要在爱中去运用,因为唯独爱心能造就人。
基督徒无争的生活是什么
基督徒无争的生活是不在意自己的生活。根据查询相关信息,基督徒生活的基本特征:自我否定,背负十字架,默想永世。自我否定构成基督徒生活的基本出发点,背负十字架为基督徒生活的基本操练,而默想永世则成为基督徒奔走天路的基本方向。
《祈祷与灵修》公开课(3):祈祷的方式(1. 口祷\2. 默想)
《祈祷与灵修》公开课(第三讲)
第三部分:祈祷的方式(1. 口祷\2. 默想)
《天主教青年教理》当中把祈祷的方式分为口祷、默想、默观祈祷;《天主教教理》则是分为口祷、默想和心祷。以人运用的方式而论,后者的划分更合理,因为默观祈祷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祈祷方法,而是一种祈祷的境界。口祷、默想和心祷都是由人开始,上至天主,表示爱慕并渴望天主的主动祈祷;而默观祈祷则完全是由天主开始,下至人的行动,特别灌注给人属于天主的卓绝燃烧的爱,使人的心灵完全处于被动,从意志开始,直到理智都获得被动炼净。因此,人修行祈祷,从口祷、默想和心祷开始,以之为主动的修行而言,已经足够,而默观祈祷则是天主使人处于被动炼净的恩赐。
1. 口祷
以圣经为基础,是早期教会的灵修面貌。在拉丁教会里,隐修之父圣本笃所在的6世纪,诵读圣经,已经被作为口祷的选诵基础项目,运用到圣本笃灵修的古老规则当中,表达对于天主的赞颂和朝拜之情。口祷也可以是把内心所想的一切,以及全部自己,借着祈祷交给天主;口祷经常被当作深入祈祷的初步,但同时也是用于处理痛苦的不可或缺的门径。即使在心情烦乱无法专注于祈祷的时候,勉强自己进行口祷,也意味着努力克制自己,把这段时间里处于考验和争战当中的自己奉献给天主。倘若以为,心情不佳则不适合深入祈祷,于是连口祷也放弃,这实在是错误的选择。恰恰相反,心情不佳的时候,正是需要以口祷和阅读开始,修行在困境中依靠基督,恒心忍耐的祈祷之情,以获得被耶稣治愈的时机!正如受难前夕的主耶稣,在忧闷中进入革责玛尼山园,以热切的口祷来表达他与圣父旨意的完美结合。
在灵修生活中,需要经常面对痛苦,痛苦是一个深沉的奥秘,它是我们起身寻求天主的契机,并发现痛苦背后所隐藏的祝福。「不是健康的人需要医生,而是有病的人;我不是来召义人,而是召罪人」(马尔谷福音 2章17节)。教会圣师阿维拉的圣若望经常说:「遭逢艰苦逆境时的一句愿天主受赞美,远远胜过在太平盛世时的千万种感恩的行为」。
2. 默想
在教会的传统当中,默想式祈祷,主要针对圣经而展开。就是首先在祈祷中邀请天主的临在,然后在天主的带领下,进一步以祈祷之情来探寻,通过圣经里的文字,思索基督救赎的奥迹,天主的旨意,他的标记与他的临在。而后,这样的祈祷方式也与以圣经为题材的圣像绘画相结合,并被应用到各类圣书著作的学习当中。默想式祈祷培养在天主内思考的德性,增进信德,促使人在祈祷中反省、分辨。认识基督的爱,并与他紧密结合。该注意不要把不同祈祷的方法分立对待,很多情况下不同祈祷的方法是紧密相连,互为补充的。针对圣经的默想式祈祷,可以首先用圣经里天主的话进行口祷开始,然后逐步进入默想。口祷更偏重用具体经文来获得意志专注,默想则更偏重探寻和反省。以圣经里基督奥迹为中心开展的默想式祈祷,是初期教会时代一直到十三世纪士林神学巅峰时期,教会神学研究的主要基础。在此期间,推动教会神学研究的人,主要是热衷于祈祷的隐修人士及修会。教会神学虽然也会用到希腊哲学概念和原理进行逻辑推理,但是,在默想式祈祷的推动下,其本质与灵修生活融为一体,两者并无二致,以寻求契合天主的旨意为目的,不会流于不切实际的空谈。最初,拉丁教会对于神学的定义即是默想圣经而来的神圣的道理。从十二世纪的亚培拉开始,教会神学逐步被搬入学府,设立为专业学科,受到城市当中人本主义思潮的影响,才逐步与灵修生活形成明显的分野。
在今天,基督徒的默想,可以结合圣经具体章节中的内容,各类祈祷文,教会里的圣像,经典著作展开。特别推荐玫瑰经默想。玫瑰经,是圣母亲自带领我们,对于基督救赎奥迹开展的全面默想。玫瑰经使我们藉圣母之手将我们的心灵奉献于基督,并把自己与圣母对基督的美妙朝拜联合在一起,增加我们对主的旨意完全服从的愿望。我们诵念每一遍圣母经就像圣母一样表达我们对天主的服从。保证我们分享耶稣、玛利亚和圣教会的最后胜利。
未完待续...
下堂课内容:
祈祷的方式(3. 心祷\4. 略谈默观祈祷\5. 总结)
对于本系列课题当中所涉及的具体概念和判断,如需有针对性的更详细阐述,请留言。
书24:31|默想
经文:书24:31
约书亚在世和约书亚死后,那些知道耶和华为以色列人所行诸事的长老还在的时候,以色列人侍奉耶和华。
读过此节经文,心中甚感凄凉!
“……长老还在的时候,以色列人侍奉耶和华”这句话隐约中道出了当时那些在约书亚和上帝面前高声宣誓,说:“我们必事奉耶和华,因为他心是我们的神”,誓死忠贞于救主的以色列民,在不久的将来却走向背弃上帝之路……
通过本节经文我们来看看以色列民的几段属灵期——
一、摩西时代 :以民出埃及至旷野绕行时期,长达40年之久。
这一阶段属于以民的属灵幼稚期。
他们虽然经历了埃及十大灾、过红海、天降吗哪、磐石出水等等的神迹,也亲身体会过上帝在愤怒中的管教,但他们仍然顽梗背逆,时常犯罪得罪上帝。以至那一代的人全倒闭在旷野。
二、约书亚时代 :以民过约旦河至各支派得地为业时期
这一时期属于以民属灵的兴盛期。
在这一时期以民几乎是连年争战,直至迦南及周边地区的异族全被清除(除了少数住在以民中间的迦南人,其实这是一个潜在的属灵危机),得享迦南全地。十二支派各都得地为业。这个时期的以民在信仰上属于最兴盛的时刻,除了亚干事件以外,几乎无犯罪得罪神的事件发生。他们真心信靠敬畏上帝。
三、后约书亚时代 :约书亚死后至约书亚同时代的领袖全部离世为止
本时期就是前面所分享经文中所指那时代。对于这个时期圣经没有多的记载,而仅仅是一句话“以色列人侍奉耶和华”。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以民在迁居迦南不久(大约不过几十年),这段时期,他们在信仰上是敬畏上帝的。
四、士师时代 :士师秉政至王国建立
这一时期以民在信仰上处于混乱状态。
对于这一时期大约有400年之久,以民在信仰上反反复复,罪恶充满、混乱不堪。最终圣经对此时代的结论是“那时以色列中没有王,各人任意而行。”显然,这一时期以民并没有以耶和华为神、为王、为主。
从以民的历史,我们(个人或是教会)可以得出的教训是:
以民蒙神领出埃及后,常常不信神、怀疑神、抱怨神,以至上帝不得不令他们在旷野绕行达40年之久,而不能承受应许之福。我们在蒙恩之初,也常会因为一些事而怀疑神、抱怨神,在信仰的道路上挣扎、绕行,直到曾活在“埃及”的那一个“旧我”倒闭在旷野。
而信仰的兴盛时期则应该是“战争年代”——以民攻打迦南七族,得地为业时期。我们如果期待灵命更加丰盛,进入应许之福,那么我们就必须争战——和仇敌争战、和环境争战、和旧我争战。当我们信靠主的时候,会有仇敌(魔鬼)的攻击、会遭遇环境的艰难,当然还会遇见一个强大的“自我”——我的情绪、我的性格、我的喜好、我的习惯。
如果你愿意去争战,那么上帝就在你的前头为你争战,而你也必赢得每一场战役,“因为耶和华以色列的神为以色列争战”(书10:42)同时,你必须意识到“属灵的争战”不是一蹴而就,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圣经中告诉我们“经书亚和这诸王争战了许多年日”。我在想为什么会争战许多年日呢?上帝当然有能力使以民在一夜之间就完全除掉迦南各族的人,而又为什么没有这样做呢?
上帝为我们争战,同样上帝也借此来操练我们。基督徒的人生应当是争战的一生。当一个基督徒不再争战,那么他就很可能处于属灵的危险期。当我们在争战的时候,我们就有了危机意识,就懂得学习敬畏上帝,操练依靠上帝,而不会在上帝面前任意妄为,堕落犯罪得罪他。
所以,当以民征服迦南后,“于是国中太平没有争战了”,他们在其上安居乐业。然而,他们的灵性却在这种无知的安逸里日渐衰落,最终坠入到了士师时代的混乱时期。那是一个没有王的时代,各人任意而行的时代,罪恶泛滥,他们重新落在在仇敌手中,被攻击、被羞辱、被奴役……
亲爱的弟兄姊妹,不要活在安逸里面。或许你会说,已经够了,我曾经也打过许多美好的仗了,我已经信主很多年了。但主却要对你说“你年纪老迈了,还有许多未得之地”
起来,我们要争战,基督徒要起来争战。上帝让我们在争战中操练敬虔,灵性圣洁、生命丰盛。在每个清晨每个夜晚,让我们呼求我们的约书亚——救主耶稣,带领我们去争战。
啊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