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希伯莱民族的先知是怎样的?
在《圣经》中,“先知”是指那些获得神召、与神沟通、传达神意之人。
公元前9世纪以前,幼发拉底河至尼罗河流域之间普遍存在着通过各种方式与神沟通、传达神意的人。他们通过占卜、释梦、抛掷圣骰或观察飞鸟坠落、检查献祭动物肝脏等形式来忖度并传达“神意”,解答生活中出现的各种疑惑,这些问题小到找寻失物,大到战争的胜负,收获的丰歉。希伯莱民族中也有这样的“占卜先知”。据《撒母耳记》第9章5~9节记载,扫罗家的驴子走失后,扫罗的仆人就建议他拿着四分之一客舍勒的银子去寻求撒母耳先知的指示。当时不仅有“占卜先知”,还存在着“迷狂先知”。据《列王记上》第18章26~29节记载,与以利亚斗法的450名巴力先知狂呼乱跳,甚至不惜用刀枪把身体割刺流血,陷入迷狂以求与神沟通。
先知阿摩司在北国以色列传道公元前11世纪末,随着希伯莱统一王国的建立,这些占卜先知和迷狂先知中的一部分人继续在乡间活动,一部分则演先知们变为专管宗教仪式的圣殿祭司;另一部分则成了国王的宫廷先知。宫廷先知的主要职责是为君王的重大决策提供神意的认可。有时一个国王拥有的这类先知竟达数百人。为保宫廷俸禄,这种先知往往只敢讲顺乎王意的话。但宫廷先知中也有像拿单、以利亚和米该雅那样刚正不阿的耿直之士,他们不畏君主淫威,“不说吉语,单说凶言”。
《圣经》中共收录了16位先知的言论。根据他们著作的长短多少又有了大小先知之分。“大先知”包括以赛亚、耶利米、以西结和但以理4位先知;12位“小先知”分别是:何西阿、约珥、阿摩司、俄巴底亚、约拿、弥迦、那鸿、哈巴谷、西番雅、哈该、撒迦利亚和玛拉基。
这些背负神圣使命的先知从使命的神圣中获得了勇气和力量,他们勇气倍增,敢于无所畏惧地谴责邪恶,宣扬正义;不计个人的荣辱得失去声讨统治阶级乃至整个民族的罪恶。他们持之以恒,历磨难不改其志,处艰辛不改其行。同时,预言天启的性质还蕴藏了另一层功效,一旦预言的部分内容激变为现实,先知的预言便会产生巨大的威慑力,因而先知预言中尚未实现和有待实现的预言就具有了更大的感召力和现实指导性。
关于纪伯伦的诗集《先知》
是散文诗。 《先知》中的28章散文诗是一个整体的结构:以《船的到来》开篇,至《拔锚启航》收尾,中间是一系列篇章——《爱》、《婚姻》、《孩子》……它们之间既相对独立,又自然而又层次分明地从一个主题转换到另一个主题,形成了它们之间的有机联系。据说纪伯伦非常崇尚公元10世纪阿拉伯诗人穆泰纳比在诗歌结构上的“整一”。这种“整一”的诗歌结构形式不仅使得他的一系列思想得到贯彻执行,而且又达成了他哲理音调的一致性。
在《先知》里,纪伯伦除了大量运用传统的比喻手法外,还大量借鉴了西方诗歌中的梦幻和象征手法;在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的交替运用中,既树立了新鲜活泼的艺术形象,又蕴含着深沉的哲理,一个“预言者”,一个名叫阿尔美差的女子,她从圣殿里出来,实际上充当了一个“导演”的角色;而在阿法利斯城中等候了十二年的亚墨斯达法则是《先知》中的真正“主角”。亚墨斯达法就是纪伯伦讲述真理的“嘴巴”:纪伯伦通过他取得了“合法”的身份进行发言。《爱》等26个方面,可以说是《先知》的主体,也是其精髓的在。亚墨斯达法对那些提问的作的一系列回答,充分显示出纪伯伦散文诗的哲理深度和高超的艺术技巧。
饱经沧桑的纪伯伦,他的创作总是发自内心,于平静中流露着悲凉;他以自己丰富的想象和感情为语言涂上了一层强烈的主观色彩。正因为如此,他并不注重对生活的形象再现,而是倾向于向读者倾吐自己对生活的思考、感受和理解。这可以从他的另一部著作《沙与沫》中一句话得到理解:“诗不是一种表白出来的意见,它是从一个伤口或一个笑口涌出的一首歌曲。”
——亚墨斯达法在公开他的思想之前,于《船的到来》结尾处说:“阿法利斯的民众啊,除了那现时在供销社们的灵魂里鼓荡的之外,我还能说什么呢?”
他在《婚姻》中讲道:“你们一块儿出世,也要永远合一/在死的白翼隔绝你们的岁月的时候,你们也要合一。/噫,连在寂寞地忆想上帝之时,你们也要合一。/不过在你们合一之中,要有间隙。/让天风在你们中间舞荡。”这与歌德“是一个生命的本体,/在自己内部分离?/还是两者相互选择,/被人看成为一体?”(《二裂叶银杏》中句),似乎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他在《孩子》中谈到:“你们的孩子,却不是你们的孩子,/乃是生命为自己所渴望的儿女。”“你们可以给他们以爱,却不可给他们以思想。”诗中充满着尊重、宽仁和容涵。再如,“在工作中爱了生命,就是通彻了生命最深的秘密”(《工作》)“当你在城里盖一所房子之前,先在野外用你的想象盖一座凉亭。”(《居室》)
纪伯伦散文诗的魅力正在于他近乎神性的哲理。哲理没有损害他的诗歌,因为他的哲理,他的诗歌才得以在精神和艺术上产生超拔。特别是情境的设置,让我们首先预付了悲壮。在《先知》的结尾,我们看到:船拔锚启航,亚墨斯达法弃岸登船,向东驶行,大众都星散了,爱尔美差仍独自站在海岸上,在她的心中,忆念着亚墨斯达法所说的:“一会儿的工夫,在风中休息片刻,另一个妇人又要孕怀着我。”
《先知》的主要内容是?
纪伯伦在《先知》中是以一位智者、一位“先知”、一位“至高的探求者”的身份出现,要人们去思考“生和死中间的一切”问题,其中包括爱与恨、美与丑、善与恶、罪与罚、工作与逸乐、理性与热情、法律与自由、婚姻与友谊、教育与宗教等等。他要把他所发现的“生活的美”传达给人们,他要把人类的“真我”披露给人们。他自信地掌握了“爱与美’的真理,他发现了“生与死”的秘密。而他所发现的真理,就是他在《先知》的尾声中说的,实际就是“你们意念中所知道的事情”,只不过他又用自己的语言说出来而已。而他所要披露的“真我”,实际上就是“人类本身所蕴藏的‘无穷性’”,而人们如果能摆脱精神上的一切束缚和枷锁,实现了本身所蕴藏的这种“无穷性”,那人们就会成为“巨人”,人类也就真正得到了自由。
先知有哪些主要内容?
《先知》内容概述:由于《先知》探讨了26个方面的问题,难以一一道来,只能择其一二,以窥全貌。
《论爱》:在第1节诗中,纪伯伦运用恰当的比喻,刻画了生动的形象,从而讲出了一个辩证的道理:“爱虽给你加冠,他也要把你钉在十字架上。他虽栽培你,他也刈剪你。”爱的力量是巨大的,既给你带来欢乐又给你带来痛苦。
在第2节诗中,诗人提出人们应该追求一种理想的和平等的爱,所以他说:“爱除自身外无施与,除自身外无接受。爱不占有,也不被占有。因为爱在爱中满足了。”只有这样的爱,才能把人引向圣洁,才能使人变得崇高。“如同一捆稻粟,他把你束聚起来,他舂打你使你赤裸,他筛分你使你脱壳,他磨碾你直至洁白,他揉搓你直至柔韧;然后他送你到他的圣火上去,使你成为上帝圣筵上的圣饼。”同时,进一步说明人们要想永远生活在爱的快乐中,那么,一切言行就必须听从爱的指引。
诗的最后一节,论述了“爱没有别的愿望,只要成全自己”的道理。爱,就是无私奉献,同时,也要把握好爱的尺度,“要知道过度温存的痛苦”。只要有爱在你身边,你就会永远幸福,“清晨醒起,以喜飚的心来致谢这爱的又一日”。
《论美》:诗人开宗明义,指出圣洁的美、崇高的美是不能强求的。“你们到哪里追求美,除了她自己作了你的道路,引导着你之外,你如何能找着她呢?”然而,只要我们热爱美、向往美,具有爱美之心,就一定会步入美的殿堂。
诗的中间部分,诗人列举出冤抑的、受伤的人,热情的人,疲乏的、忧苦的人、烦躁的人等对美的理解,都是根据他们特定的处境和心理需要,把美理解成各自不同的符合自己需要的东西,这完全是实用主义的表现。然后诗人说:“实际上,你却不是谈她,只是谈着你那未曾满足的需要,美不是一种需要,只是一种欢乐。”诗人认为:那些形形色色的人们谈论的不是美,他们也不懂得美,美在人的心中,它是灵魂快乐的不竭源泉。
诗人最后说:“在生命揭露圣洁的面容的时候的美,就是生命。但你就是生命,你也是面纱。美是永生揽镜自照。但你就是永生,你也是镜子。”在这里,诗人着重强调了生命本身就是美的道理。
《论友谊》选自纪伯伦的《先知》,它所触及的是读者经常遇到而又需要解决的问题。在友谊里,不用言语,一切的思想,一切的愿望,一切的希冀,都在无声的喜悦中发生而共享了。
《先知》这部电影故事情节是什么?
剧情介绍在1959年,为庆祝一所新成立小学的奠基仪式,一群学生将自己的绘画作品封藏在时间胶囊里并深埋入基石之下。但其中的一名神秘的女学生Lucida,似乎听到了耳边的各种私语声,她将 整张绘纸填写上了数排无规则的数字。 时间流逝,转眼到了50年后,一批新时代的学生从地下挖出并开启时间胶囊,来查看里面的内容。之前那位女学生留下的神秘数字信息被其中一位小男孩Caleb Koestler拿到。而碰巧的是,Caleb的父亲、麻省理工学院天文学教授John Koestler(尼古拉斯·凯奇饰演)揭秘了一个惊人的发现,即这些编码信息竟然毫厘不差地预言了过去50年里每个重大灾难所发生的日期、死亡人数和其它匹配数字。正当Ted更进一步地揭开了这个莫名档案的神秘面纱之时,他发现这之中还预示了未来的三件重大要事,最后一件暗示了一场全球规模的大毁灭…… 这部引人瞩目的超自然惊悚片刻画出这个男人在面临周围的混乱,对于宇宙最终秩序的信仰抱有怀疑。在已故的神秘预言作家的女儿Diana Wayland(罗丝·拜恩饰演)和孙女Abby Wayland的帮助之下,John不顾一切地与时间展开惊魂落魄的亡命赛跑,直至最后留给他的是最终的灾难和最终的牺牲。而Caleb和Abby等地球各地的许多孩子也在神秘黑衣人也就是善良友好的外星人的帮助下,逃离灾难,在新的地域开始人类新的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