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电影《角斗士》中讲述的是历史中哪一段的事啊
讲述的是朱利乌斯-克劳狄乌斯王朝的事。
罗马时期在欧洲历史上属于古代,而不是中世纪。中世纪是在西罗马帝国灭亡以后到文艺复兴以前。电影里面有罗马皇帝,说明是帝国时期,不是共和国。
电影开始时表现的是罗马鼎盛时代的军团战胜日耳曼人的情景,所以是罗马帝国的第一个朝代:朱利乌斯-克劳狄乌斯王朝的事。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角斗士》主角马克西默斯的原型是古罗马将军马克利奴斯,电影所讲述的故事内容也是根据马克利奴斯的经历而改编,但是该片的编剧增加了一段虚构的事件:在马可·奥勒留被他的儿子谋杀后,马克西姆斯身陷囹圄,并且被流放到了北非 。
服装造型
为了符合时代的特点,片中演员所穿的礼服、衣衫,以及角斗士的造型都参照了古罗马的风格。康妮·尼尔森穿的裙子几乎是用真丝手工编织而成,片中演员所穿的鞋都是在罗马手工制作而成,演员戴的珠宝则由英国珠宝商专门制作 。
后期制作
片中古罗马圆形竞技场万人欢腾的场面是通过电脑制作完成的。首先由剧组的摄影师将群众演员的真实动作拍摄下来,然后特效小组的人员再用电脑成像系统将他们的影像复制分布在每个座位的二维卡片上。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角斗士
怪物史莱克4 英文版观后感
观后感不同于影评。
前者是“感”,有感而发,嬉笑怒骂。可以恬着一张喜欢就是喜欢,讨厌就是讨厌的大脸,抱着爱谁谁的态度,释放自己的情绪。所谓“感”情,那意思就是,“视听味触嗅”五“感”“情”绪化的产物,千人千面,无对无错,大家大可不必较真。
而后者是“评”。评者“言平”之意也。换句话说要“言之有理,言之有物。”人人听之皆能心平气和。“怜爱者”击节叫好时,“厌恶者”亦能点头称是,四个字“客观公正”。
显然,以我的性格和水平,这辈子充其量只能写写“感”,且乐得写“感”。
我喜欢《史3》。
比起《变形金刚》《哈利波特》和《导火线》,我毫不犹豫的说我喜欢《史3》。看累了《变》的紧张刺激,看腻了《哈》的暗黑记忆,也看烦了《导》的老套程序。7,8月的电影让我看得很“不轻松”。不是说上三部拍得不好,说实话都是可圈可点的大作。按同去美女的话说,一部片子拍出来,说好说坏都是成功,最怕的是什么都说不出来。
90分钟的时间,同去的美女看着我像个傻孩子似的笑了一个多小时。没辙,不是我的笑点太低,实在是《史3》将搞笑进行的太过彻底。
个人认为《史3》不应算作经典。《史3》不是《教父》不是《肖恩克的救赎》,也不是《廊桥遗梦》,《燃清岁月》。想以那种欣赏经典的眼光去看《史3》的人,最好放弃这种念头。就像是一盘刚烤得的,刷了3层蜜汁,3层的辣酱的香喷喷的热鸡翅,您非要在巴赫的钢琴曲的背景音下,用银质的餐刀细细的碎了它,再用雕满花纹的餐叉一片片的叉好,小心翼翼的放进嘴里,生怕那油汪了嘴,于是小小口的嚼它,那味道想必是会大打折扣,不说别的我们看着您就觉得累。您那吃法是吃“大餐”的。吃鸡翅就是要一手拿着铁钎子,一张嘴凑上去,狠狠的着着实实的给它一口,外焦里嫩的,油也好酱也好蹭的腮帮子上都是,辣也好烫也好次牙咧嘴的直吸溜,脸上却灿烂着,嘴里鼓鼓囊囊的不忘了说句:“好吃,太~~~刺激了。”
我看《史3》就像是在路边摊吃烤鸡翅,虽登不了大雅,确乐得解馋。
周星星曾经问过:“爱一个人需要理由吗?需要吗?”无人作答。其实怎么会没有理由呢?世上人如天上繁星,我偏偏独爱你那一颗,定是你有不同之处。这就是理由。我喜欢《史3》就是因为他的不同,说出来大家品评。
第一个理由:颠覆
从心理学角度上讲,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最大特征之一就是人的矛盾心理。人类总是乐于在辛辛苦苦营造了一个观念并上升到理念后,再有意无意的摧毁它。就像人们期盼和平,却往往用战争来换取,“自我毁灭说”在哲学,社会学界炒得沸沸扬扬。
传统与反传统的斗争自从有了人类的那一刻起就没有中止过。有意思的是,在这场力量悬殊的较量中,人人往往记住的是那些“颠覆者”的名字。从“伽利略”到“朋克一族”从“武则天”到“吉米姐姐”古今中外,男女老少,皆是此理。旧有的观念不断的被新的理念取代,人们一方面痛斥这种“反传统”的做法,一方面又“自我满足”与其中。不知何时“颠覆”成了“前卫进步”的代名词。《怪物史莱克》就是这样一部“颠覆”的作品。
首先,颠覆性的概念冲击
《史》在颠覆我们心理的一些传统概念,比如:动画片,童话,好坏,美丑,善恶。
《史莱克》不是儿童动画片。
动画片往往让人和儿童片画上等号。比如《大头儿子,小头爸爸》《大脸猫,蓝皮鼠》之类。这一现象,在国内尤为突出。也曾看过一些影评,说《史3》是适合5岁左右的幼儿观看的影片。对此实实的不敢苟同。
《史3》5月美国上映,3天票房收入1亿2千多万,创下动画电影首映周最高票房纪录。在票房分析中50%是家庭观众,剩下的是普通观众。可见在美国《史》的真正受重观众群并不是儿童,成人占了大多数。以我去看电影那天来说,由于是周二上午,上座率在7成左右,大部分是还在放假的大中学生,也有个别小朋友。但绝不是想象中的儿童包场。
且不说剧终屡屡出现的黑灰色幽默孩子们是否看得懂,单说那没有中文配音的原版英音中字,就难免让孩子们个个变“大头儿子”。只适合5岁以下儿童观看一说,有点不负责任。
想借用《史1》中一句经典的台词:“我们怪物就像是一棵洋葱,我们是有层次的,层次……一层层的,懂不懂……”《史3》就像是一棵洋葱,天真烂漫的小朋友们可能只能看到最外面的那层绛紫色外皮,鲜艳艳的甚是好看;告别幼齿,正经历成长烦恼的学生朋友们则可以拨去那层紫皮看到里面白白的洋葱片,摸上去滑滑嫩嫩的很是有趣;还有一些喜欢究其终结且有些人生阅历者,执著的一层层的拨下去,最后任由被洋葱呛出的泪水狂飙,心中有所感悟:“不管多么大的洋葱,拨到最后还是皮,过程有时候比结果更重要。”
《史3》颠覆了动画片是儿童片的观念(虽然这一点在国外早就认同),个人定义它是一步适合各个年龄层面观赏的“洋葱”片。
史莱克不是童话。
童话,字面意义来讲就是儿童说的话,或者说给儿童的话。白雪公主,神笔马良,拇指姑娘,九色鹿……童话中的主人公,故事情节,哪个不是黑白分明,善恶昭彰。没有不美丽善良的公主,也没有不英俊潇洒的王子,恶毒的皇后必定受苦,吝啬的继母一定遭殃。没有人认为这样不好,因为这是给孩子们讲的故事。在没有理解什么是“绝对”的时候就告诉单纯的他们什么叫做“相对”是一件“困难”且“残忍”的事情。 记得看过《史2》后,一个朋友的孩子问我:
“史莱克”是好人吗?“
“是呀。”
“那他为什么那么丑?”
“……”
“还那么臭”
“长得丑也可以是好人的。”
“那张得好看又是好人不是更好。”
“……”
“公主的爸爸是坏人吗?”
“不算是吧……”
“他是坏人!”
“为什么?”
“他做错了事,所以仙姑惩罚他让它变成了青蛙。”
“……”
“公主是好人吗?”
………
那次后,我拒绝和孩子们讨论《史莱克》的问题……
孩子们的眼睛是很干净的,思维也是线性的。美就是善,恶就是丑,这是他们的逻辑。童话就是遵循这种逻辑编造出来的故事。显然《史》绝对不是这种童话。倒是觉得它和我最近看的一本《娃娃看天下》(另译“玛法达的世界”)有点像。借着孩子的口,说一些大人的话。不是大人给孩子讲的童话,而是孩子讲给大人的“童话”。
其次, 颠覆性的角色定位
给你一次作王子的公主的机会,你会怎么“外包”自己?一万个人心中有一万个哈姆雷特,但哈姆雷特就是哈姆雷特,不可能变成卡西莫多。恕个罪扯远点说,就说红楼选秀,抛开黑幕不提,哪个不是千里挑一,万里拔萃的美女帅哥,您不是还不满意。为什么呀?因为在您心里已经定了性,林妹妹就应该是陈晓旭那样的,贾宝玉也要珠圆玉润的欧阳哥哥的样子才好。非弄个现代版的圆脸林妹妹,长脸宝哥哥您就看着别扭。这就叫颠覆。
《史》的角色颠覆可谓是彻底性的。我们的公主菲欧娜,有着沈殿霞的身材,绿巨人的肌肤,虎妞的脾气秉性和“食虫浴泥”的生活习惯。男主人更是4头身的身材,杂草般的两撇眉毛下,牛铃巨眼,嘴巴大能到让青蛙自卑的“投河自尽”的地步。不仅如此由于自小受到“家暴”的心理阴影(史3中自爆幼年时期差点被爸爸吃掉。)男主角在性格上显现出比较明显的缺陷,比如《史1》中的自闭,自卑。《史2》中的暴躁,无主见。《史3》中的不成熟和逃避责任。试问,放眼王子公主片,可有这样的一对活宝夫妻?
再看配角。普通观念里愚蠢的驴子变得最能说会道,素喜离群索居的猫咪成了大众情人。青蛙王子换成了青蛙国王,本应残暴的红龙上演 “大鸟依人”,菲欧娜妈妈的铁头功让人惊叹“皇后也疯狂”。
个人感觉《史3》的亮点之一还在于它的反角设置。看到白马王子在酒吧煽动反派角色时,真觉得他说得有点道理。确实为钩子船长,白雪的继母皇后,灰姑娘的二个姐姐等人惋惜,其实他们又有什么错,被打成反面角色一辈子不能翻身。不是想模糊善恶观念,现实中的霍克船长之流们,因为偏见的原因丧失了多少改邪归正的机会,不得而知。
所有的角色定位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没有一个角色在他原有的位置上,就连扮演普通大众的“群众演员NPC”们都那么有性格,不是看着提示板作现场配合,就是跟着台下起哄……对此你却看得毫不介意,为何?因为它颠覆的精彩,颠覆的有趣。
再次,颠覆性的剧情安排
《史》的剧情的颠覆性,有点近乎于青少年的“逆反”心理。说白了以和我们的主观判断对着干为原则,将颠覆进行到底……
你说公主王子金童玉女,我偏搞成怪物夫妻。第一集先是放弃了公主变成美女的机会,让大家明白不要从外观去判断一个人的好坏。第二集又放弃了怪物变成帅哥的机会,告诉大家真爱是不会受任何因素影响的。(在这点上就比《瘦身男女》来的高杆,我就不喜欢最后两个人都变得精瘦,再次相遇的结局,胖胖的他们更可爱。)第三集放弃了王子公主变国王王后的机会,告诉大家要认清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每集的主线剧情都不按着主流的思想脉络而反其道而行之。
你说,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我偏说可恨之人必有可怜之处,听听酒吧里反派角色们的控诉,看看独眼鬼和疼爱自己女儿的镜头,你不会觉得他也很美丽吗?
你说,自古红颜多薄命,我偏说妇女能顶半边天。整部《史莱克》有一个若不经风的女人吗?白雪,睡美人,灰姑娘成了新版“霹雳娇娃”。菲欧娜的家传绝学更是实用性超强,不像什么《越狱》越了一年多才越出来,好不容易出来了,最后米帅还不是又给抓了回去。这一下子何年何月能在越出来,不得而知。看人家菲妈一个头槌,撞出来了事。
你说应该王者霸气归来,我偏写成弱者另辟蹊径。亚瑟国王在历史上是赫赫有名的大人物,正直,有力,精明,强悍。而我们的亚瑟却是一个在学校被欺凌的“面瓜少年”。人人觉得他一无是处的情况下,你又编排他可以发挥“快男”秘籍,用眼泪杀死对方……
在逼问公主下落的白马Charming王子的面前,最先招供的不是那个喜爱撒谎的懦弱少年皮诺曹,而是勇斗大灰狼的三只“聪明的小猪”。皮诺曹弟弟那套“可是”“如果”“但是”“必须”“因此上”“想当然”的从句连环套,够二外英语老师给15个人讲半个月的,比起他我倒觉得我是个榆木脑袋。
此例太多,不可枚举。大家不妨自己去找找看。
第二个理由:恶搞
我是个唯恐天下不乱的人。恶搞是我的最爱。与其看“无聊至极”的《无极》,我更爱看《馒头血案》。与其看雅阁女为青娱乐造势创作的“自恋视频”,我更喜欢看各路高人怎么用唾液淹死她,见识到了北京女孩毛毛“骂人不见血”的绝世气功,也领教了东北姑娘“狂风暴雨般”的地毯式轰炸……。
《史莱克》把美国娱乐界文化中,当红的一切可以恶搞因素一网打尽。第一集,菲欧娜的功夫显然来自《骇客帝国》尼奥的真传。魔镜介绍公主时也套用了美国电视脱口秀的套路。第二集,魔戒空中落下套在菲欧娜的手上,红地毯上众星云集的场面我们都不陌生。到了第三集,同时上映的《哈利波特》当仁不让的成了恶搞对象,亚瑟穿着赫格兀兹的校服,在大教堂里的演讲,魔法师们的扫把飞行阵,亚瑟的疯疯癫癫的魔法老师更是让我联想到了“老顽童”版的邓布里多。细心的人可以找找看,其中隐藏的大片又何止上述几部。
山上的FAR FAR AWAY换掉了原来的HOLLYWOOD。自己栖身之地的好莱坞都可以拿来恶搞,梦工厂三大老板之一卡森?伯格,又怎么可能放过把曾是迪斯尼公司高层主管的自己,扫地出门的老东家。以白雪公主为首的一票迪斯尼经典童话形象,一个不漏的被拿来恶搞。满足一下报复心理的同时,也提醒观众们是该向纯洁无瑕、娇嫩柔弱的迪斯尼人物和题材泼一点真实世界的“污水”的时候了。
第三个理由:想象
好莱坞八大制片公司(合并后准确地说是6大)。最喜欢梦工厂的LOGO。云层中,半依在淡淡的月牙上的小男孩,细细的鱼线垂到水面,一阵涟漪。梦幻一样的LOGO自然揭示“梦幻”的主题。梦工厂自从创立以来到最后被派拉蒙收购短短10几年时间,《小鸡快跑》,《埃及王子》《角斗士》《拯救大兵瑞恩》《小蚁神兵》战绩不俗,新锐的它俨然成了其他传统公司的掘墓人。制造梦幻的人,首先要有超人的想象力。
喜欢看一群天才的想象力的集合体创造出的“梦幻”世界。
驴子和龙相爱的结晶应该是什么样子?
天才答案:驴龙(造型太可爱了)
一只猫为什么要穿着靴子?
天才答案:要藏好装钱的袋子
癞蛤蟆和蛇怎么才能成为浪漫的爱情礼物。
天才答案:吹成氢气球
灰姑娘的贴身武器会是什么?
天才答案:水晶鞋式飞镖
…………
一个造梦的工厂。听上去就浪漫的一塌糊涂,怎么能不爱上你呢……
第四个理由:精致
同样的烤鸡翅,虽然平民化,但不意味着粗陋。
《史3》让我眼睛为之一亮的是他在动画创作上的飞跃。回家重温了一下前两部,不论是色彩的逼真度还是皮肤纹理的细腻度上,其水平的提高是非常明显的。据说该片目前采用了最最先进的PDI技术,人物的表情和形体不只是简单的描绘,而是从骨头开始,到肉体再到衣服一层一层向外“制作”,一个小关节便有成千上百个可控制的“机关”,光是公主一个人物便有近30个电脑动画制作师负责(全片有275名电脑绘制师,耗时数年完成)。视觉的真实性已达到空前的水平。《史3》的最大技术亮点在于动作的设计,表情的丰富程度是每个人物真真正正的活了起来,曾经一直对动画人物的表现力存有保留意见的我,真的是被折服了。“看来真的是只有我们想不到的,没有他们做不到的……”
其实在动画技术方面,国内的专业水平并不吃亏。《史3》的导演之一就是曾在中国Quantum工作室工作过的香港人许诚毅。国产3D一直低迷我想问题可能出在两个方面,一是创造力的,二是敬业精神。
动画公司曾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在创作《怪物史莱克》过程中,梦工厂的工程师们在走廊上遇见卡森伯格时,都要绕道而行。这个躲避源于在《怪物史莱克》中,卡森伯格要求有2.8万棵树,树上的30亿片叶子如果首尾相接,组成一座树叶桥,其长度相当于从地球到月球距离的4倍;卡森伯格希望在这部片子里能制作一个充满真实感的环境:每棵树上的树叶在晃动;空气中有飞舞的灰尘;大风掀起的尘土 ——要让观众觉得所有构成环境的这些因素都是真的,甚至可以闻到它们的气息!即使普通观众在看卡通片时,不会去细究那驴子身上的毛如何在不同的光线下展现不同的光泽;但梦工厂的动画制作人们却会开几十次会议讨论对这个问题的解决方法。我们做得到吗?也许我们也可以做到,但是我们会去做吗?
第五个理由:声音
动画人物永远不会取代真人。因为即便有一天技术可以发展到以假乱真的地步,没有配音演员的帮助,我们只能重回默片时代。
由于技术方面的问题,《怪物史瑞克3》仅限于在符合数字电影DCI标准的影院上映。由此,该片只能用英文原声中文字幕版上映,而没有中文配音版。这就让我们有幸可以一饱耳福。卡梅伦-迪亚兹的菲欧娜公主,迈克-迈尔斯的史莱克,“驴子”埃迪-墨菲,“靴猫”班德拉斯,就连贾斯丁也来客串了一把亚瑟王。对给动画片配音的演员我一向推崇,因为好的演员不仅可以用表情肢体来创作,声音也是体现演员功力的试金石。想想《虎口脱险》的经典,就应该明白我的意思了。
角斗士英文
wrestler; gladiator;
当一个爸爸坐下来,为他的儿子读故事,这本最应该是一天中最放松,最亲密,最亲切柔软的时刻,反而变成了这种角斗士般关于意志的争斗;
And what should have been the most relaxing, the most intimate, the most tender moment of the day, when a dad sits down to read to his son, became instead this kind of gladiatorial battle of wills, a clash between my speed and his slowness.
2
照片中那些孩子气的滑稽搞怪动作,用指尖指着埃菲尔铁塔顶部,和竞技场上的角斗士雕像摆pose,对,现在你在拍照时也会学做这样的动作姿势。
Those childish antics people get up to in pictures--fingertips on the top of the Eiffel Tower, posing with fake gladiators at the Coliseum--yep, you get to do them too now. 14.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3
在罗马没有角斗士墓,没有墓碑。
There are no Gladiator tombs in rome, no gravestones.
一篇关于角斗士电影的英文影评
Great Story! Great Writing! Great Acting! Great Directing! Great Score! This movie has it all. I especially enjoyed the mood of the film. Even though it has a lot of action, there is a subtle elegance throughout the picture that gives it great style. The movie flows effortlessly from scene to scene, while at the same time creating wonderful intensity and nail-biting excitement.
The acting in the movie more than lives up to expectations. Russell Crowe is brilliant in his role as Maximus, the "general who became a slave, who became a gladiator, who defied an emperor." Crowe's intense style is perfect for the relentless determination and confidence of Maximus. Joaquin Phoenix is equally wonderful in his role as Commodus, the corrupt emperor. He plays a great villain because he is able to give Commodus depth by showing certain vulnerable or fragile sides, while at the same time instantly transforming to let the ruthless nature of his volatile character shine. It also helps that Joaquin has the classic Caesar look that works perfectly with his role.
Connie Nielsen is also very good as Lucilla. However, perhaps the two finest performances in the movie were given by a couple of acting veterans in supporting roles. Richard Harris and Oliver Reed were exceptional in what will be remembered as crowning achievements at the end of their careers. Harris was perfect as Marcus Aurelius, the aging Caesar who reflects upon his life and contemplates how the world will remember him. And Reed, especially, gave my personal favorite performance in the movie as Proximo, the trainer for the gladiators. The way he spoke about the life of a gladiator, the splendor of Rome, and the "thrill of the Coliseum" really added excitement and anticipation during the viewing of the movie.
Gladiator is filled with many memorable moments that one would need to see more than once to fully appreciate. The excitement felt for me when Rome is first shown in all its wonder and marvel is my favorite scene. But the whole movie is a rush! Hans Zimmer provides the absolute perfect score to capture the different moods in the movie. Ridley Scott sets the perfect tone with his artistic and creative directing. I would recommend it to anyone who can stomach intensity and enjoy an epic story for the ages. Next to Braveheart, this movie is the greatest of all-time!
关于电影"角斗士"
科莫多斯(Commodus)是罗马帝国史上唯一一位作过角斗士的皇帝,他多次在竞技场中殊死角斗,虽没失手,后来却被人扼死在更衣室中。
罗马人不使用马镫
马匹在当时非常贵重,根本不可能用于拖拽,取而代之的是驴、骡子和牛。
片中罗马的街道用沙土铺成,而历史上罗马城的街道是用石头铺成。
在片中,皇帝用大拇指来指示角斗士的生死,向上是生,向下即死,而真实的手势是完全不同的,当皇帝希望让角斗士活下去时,会用其他四个手指遮住拇指,当希望角斗士死时,会让拇指露出来。
《角斗士》背后的历史和传奇
1、
罗素曾经这样评价一个古罗马人物:“他是一个悲怆的人;在一系列必须加以抗拒的各种欲望里,他感到其中最具有吸引力的一种就是想要引退去一个宁静的乡村生活的那种愿望。但是实现这种愿望的机会始终没有来临。”
如果我告诉你,这个人曾经在老美的电影《角斗士》中出现过,你一定以为他就是其中的罗马将军,也即后来的奴隶英雄麦克西姆斯,的确,这个片子很吸引我的地方就是麦克西姆斯梦想回到家乡的画面,广袤的麦田和他缓缓拂过麦穗的手,以及他那有着栗色眼睛的孩子牵着马驹奔跑的场景。影片开始,罗马大军战胜日尔曼野蛮人后,在和老皇帝那场类似父子的谈话中,他深情的回顾了“宁静的乡村生活”。
事实上,罗素形容的不是麦克西姆斯,而是老皇帝本人,他的原型是马可.奥勒留(Marcus Aurelius)。
2、
在此之前约400年,来自塞浦路斯的希腊人芝诺航行在爱琴海上,他不幸遭遇海难,虽然大难不死,但是携带的财产无一留存,他在郁闷之际忽然发现,如果可以控制自己的内心世界,那么财产的损失并不能妨碍他追求心灵快乐。如果这样的事情发生在中国,他肯定会缄口不语,以防被人编出类似“掩耳盗铃”的成语嘲笑他。但是事实上,芝诺回到陆地后四处宣扬此次遭遇以及由此引发的思考,后来又通过类似于古印度人练瑜迦时的冥想,在雅典创办了古罗马最伟大的哲学流派——斯多葛学派。由上可知,斯多葛学派强调心灵的幸福,强调恬淡寡欲和修身养性的重要,它甚至谈到了宇宙的和谐。
之所以要回顾斯多葛学派的来历,是因为罗马皇帝马可.奥勒留便是一名杰出的斯多葛主义继承者,他同时也是西方哲学史上伟大的思想家,被后人尊称为“哲学王”。在他哲学家和皇帝的两种身份中,前者给后人带来更大的影响和思考。
在公元96年至180年,罗马先后被5位贤明的皇帝统治,世称“五贤王”,他们分别是涅尔瓦、图拉真、哈德良、安东尼比约和马可.奥勒留。在他们的统治下,罗马的疆土扩展到前所未有的地步,东起幼发拉底河,西至大西洋,南起北非,北至大不列颠的万万公民宣誓效忠皇帝并接受他的恩泽,无数珍禽猛兽被送到罗马城的斗兽场,奴隶被迫和它们搏斗,以娱乐罗马公民和贵族,显示帝国的强大,同时震慑远方的蛮夷和皇帝身边的图谋不轨者。
马可.奥勒留在位20年,有一大半的时间,他无法呆在罗马城,只能在帝国的各个行省之间奔走,去平息由瘟疫引发的暴乱和野蛮人的入侵,这些野蛮人包括东面的安息人和多瑙河以北的日耳曼人等。马可.奥勒留的伟大之处在于,他在十几年的戎马生涯中,在奔走的马背上写了流传千古的《沉思录》,它以马可.奥勒留与自己对话的方式探讨了人的美德、精神的困顿与追索等话题。即使在将近2000年之后的今天看来,这些对话依旧是睿智的,充满寓言一般简洁和坚定的智慧。
和电影《角斗士》的叙述不同的是,在真实的历史中,马可.奥勒留并非被儿子弑杀而亡,公元180年,马可因为长期劳顿、心力交瘁,病逝于今维也纳地区。他在位时,的确遭遇过阴谋篡位的事件,驻叙利亚的将军卡希厄斯想要杀死皇帝并继承他无上的权力,但是事情很快败露,在对待这件事情上,哲学王再一次显示了他的宽容和仁慈,为了避免事件扩大而殃及更多的军士和贵族,他下令把卡希厄斯叛乱的证据烧毁,他甚至没有怎么处罚卡希厄斯,后者却很快被自己的部属杀死。这整个事件非常绝妙的诠释了马可.奥勒留的处世思想:任何事物皆有自己合理的归宿,不要强加自己的力量来影响它们。1500后,中国的清朝皇帝开始思考同样的命题,他们在皇宫大殿的牌匾上写了“无为”二字,以此来揭示治国最顶级的智慧。
马可.奥勒留的视野不仅仅停留在罗马帝国,他鼓励商人到远方的国家自由贸易。《后汉书》记载,公元166年罗马皇帝安敦曾派遣使臣到达中国境内,安敦即是马可.奥勒留本人。
由此看来,马可.奥勒留几乎是一个完美的人。但是过分善良和容易信任别人还是让他留下了一些令人难堪的故事。马可.奥勒留的妻子福斯丁拉不是一般的漂亮,同时也不是一般的淫荡,她和多人有染,并且通过马可.奥勒留对自己的爱护让他们在帝国中担任要职。这在整个罗马几乎人尽皆知,但是皇帝本人却生活在自己的幻想里,他在《沉思录》卷1写道:我有一个十分温顺、深情和朴实的妻子。这对马可.奥勒留的真诚是最大的讽刺,也是最悲哀的事情。更让人不堪的是,皇帝通过自己的影响力让元老院下令在各处神庙中立上自己妻子的雕像,让她接受神祗的待遇,痴情无比的皇帝还规定,罗马的每一对新人在结婚的时候都要去供有福斯丁拉的神庙膜拜,以学习她的忠贞和质朴
马可.奥勒留做的另一件让人郁闷的事情是把皇位继承人交给了儿子康茂德。《角斗士》里,马可.奥勒留想让当麦克西穆斯当执政官和罗马公民的保护人,在和麦克西姆斯交谈的最后,他说道:请给我一个父子间的拥抱。这句话其实有很深的含意。在此之前的一百多年间,在罗马的传统里,继承人的产生是由老皇帝挑选贤能的人,收他为义子,培养他,待他成年后立他为执政官,马可.奥勒留本人便是安东尼比约的义子(甚至哈德良也曾经当过马可的养父)。电影中,马可.奥勒留这样说,无非是表示他会遵循罗马这个优良的传统,将帝位传给麦克西姆斯。但是在史实中,马可.奥勒留打破传统,让儿子康茂德自14、5岁便参与政事。他其实深知康茂德的无能,但是梦想元老院中的贤者能引导康茂德,让他成为一个爱惜荣誉的正直的人。正如马可.奥勒留期望的,在自己死后,康茂德即位,成为罗马近100年来第一个“生而为帝者”。马可.奥勒留万万没有想到,康茂德会成为和尼禄、卡里古拉、图密善齐名的暴君,罗马帝国也由此从全盛进入衰败。
电影里,马可.奥勒留死前目睹日耳曼人被罗马大军打得落花流水,史实中,马可.奥勒留死后300年,日耳曼人攻破罗马城,大肆屠杀,毁灭西罗马帝国。
3、
《角斗士》里的小皇帝是个阴险的、充满嫉妒心的人,他离高贵和正直的距离,恰好是大地和蓝天之间的距离。电影里,他还和自己的姐姐露西亚保持着暧昧的关系。
和他那具有神的气息的父亲相比,康茂德表现的怯弱和低俗是令人诧异的,《罗马帝国衰亡史》的作者吉本这样评价他:“(康茂德)从很小的时候起,便表现出一种对一切理性或高雅的东西无不厌恶的情绪。”这种品性决定他不可能成为一个高贵的王者。在他最初即位的3年内,他还是比较收敛的,也尊重元老院的意见。和电影不同的是,事实上,康茂德和露西亚的关系并非如此亲密。一天晚上,在返回皇宫的路上,他遇到刺客,刺客一边喊“这是元老院的决定”,一边举长剑向他冲来。刺客被禁卫军制服后承认,正是受了皇帝的姐姐露西亚的派遣来刺杀皇帝,原因是皇帝的妻子拥有太大的权力而招致露西亚的嫉妒。露西亚在流放后不久被杀死。作为一个多疑和没有安全感的人,康茂德从此不再信任元老院,开始以各种名义杀害元老院的人,这其中就有昆提良家的麦克西穆斯和孔狄亚努斯两弟兄。马可.奥勒留在世时,麦克西穆斯和孔狄亚努斯已经凭借自己的才华和品格赢得老皇帝的信任,并且受委托管理希腊的政务,同时掌握兵权。在康茂德的阴谋中,麦克西穆斯和孔狄亚努斯是最令人惋惜的牺牲品,他们在一次对日耳曼的战役中大获全胜,其后却被康茂德处死。
这是《角斗士》的主角麦克西穆斯在史料中唯一出现的地方,在《罗马帝国衰亡史》中,涉及他的文字只有短短300余字。
《角斗士》中有一点是对的,康茂德的确非常喜欢角斗。他喜欢身穿盔甲和赤身裸体的奴隶角斗,后者的武器是一张大网和一把三刃叉,史料记载,他在自己不是太漫长的一生中共参加了七百多次角斗(BT啊)。他的另一项绝技是射箭,死在箭下的是从帝国各个行省搜罗来的猛兽。如果他代表罗马参加奥林匹克运动会,他至少可以为罗马拿自由搏击和移动靶射箭两块金牌。
康茂德并非在角斗中死亡,他被情妇喂以毒药后被职业摔跤手掐死,在位整整12年,而不是《角斗士》里讲的短短1、2年。
4、
“无意义的展览,舞台上的表演,羊群,兽群,刀枪的训练,一根投向小狗的骨头,一点丢在鱼塘里的面包,蚂蚁的劳作和搬运,吓坏了的老鼠的奔跑,线操纵的木偶,诸如此类。那么,置身于这些事物之中,表现出一种良好的幽默而非骄傲,就是你的职责。”
这段出自于马可.奥勒留的《沉思录》中的话,告诫每一个理想主义者有任何远离世俗生活的想法都是不负责任的,对待所有的庸常,我们的态度是“幽默”而非“骄傲”。马可.奥勒留另一句广为人知的名言是:
人生只是一种意见。
美丽心灵观后感
当认真看完一部影视作品后,这次观看让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观后感吧。你想知道观后感怎么写吗?下面是我整理的美丽心灵观后感(精选11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美丽心灵观后感 篇1
《美丽心灵》是约翰—纳什教授生平的传记,或者说,一个真正的天才的故事。是的,约翰—纳什正是一个100%的天才,27岁获得博士学位,30岁成为普林斯顿大学的数学教授,他的博士论文中提出的平衡论(包括非合作博弈论)广泛应用于经济领域,开创了全球贸易的理论基础,博弈论的基本原理还被应用于化学和生物学领域。不幸的是伴随着他的成功,一种精神分裂症已经与它如影相随。
他是一个事业的强者,却是现实生活中的弱者,不善交际,谈女朋友时往往出言不逊遭人侮辱与溪落。更严重的是思维和感觉出现障碍,身体有被植入异物感,在他的生活中出现了幻觉、幻听与幻想。当最初看到这些剧情简介时我没有信心看下去了。这样一个剧情固然感人或者煽情,但实话说有点点平淡无奇,类似的电影一抓一大把,比如《汪洋里的一条船》、《典子》,基本上看到开头就能猜到结尾,除了感动之外没什么感觉。我所猜到的情节是这样的:由于解密码工作过于复杂,纳什得了精神分裂症,而妻子和朋友们对他不离不弃,帮助他与疾病斗争,最终病情好转,在学校任教还获了诺奖,大团圆结局。但是事实却不是这样。
纳什或许是不幸的但是同时他也是幸运的!尽职尽责的医生们没有放弃他,挚爱的妻子没有放弃他,大学里的教授和学生没有放弃他,整个社会没有放弃他!
美丽心灵观后感 篇2
影片取名为《美丽心灵》真是恰到好处。纳什有着一颗美丽的心灵,他为了承担家庭的重担,为了照顾儿子,为了满足妻子的需要,而停止了吃药。并在别人的嘲笑与医生的不赞同下,坚强地活着与心理疾病做斗争。他的心是洁净的,他的坚强意志使他的心灵得到美化。艾丽西娅是个美丽的天使,拥有着美丽的心灵,守护着她的爱人。
面对得了患有精神分裂症的丈夫,面临受伤的威胁,抱着刚出生的儿子,她丝毫没有退缩,坚强地承担起了这个在风雨中摇曳的家。纳什的朋友阿芬问她:“你还撑得住吗?”她说:“有的时候我恨纳什,恨上帝。但每当看者纳什并告诉自己他是我的白马王子时,我便成了一个爱他的人,虽然这样的时候不多,但却足够了。”多么伟大的女人,至少也该是个了不起的女人。她是美丽的,她神圣的爱使她拥有一颗美丽的心灵。马丁—汉森等给予纳什帮助和鼓励及关怀的人都拥有一颗美丽心灵,他们用自己宽广并温暖的胸怀接纳了一个有着心理疾病的人。纳什、艾丽西娅、汉森等人都在用自己的爱架起了一座通往美丽心灵的桥梁。
其次从电影本身欣赏价值来看,《美丽心灵》无论是情节设计和拍摄手法都不落俗套,出乎观影人的预想。
而罗素的精湛演技也将纳什的内心世界演绎的极度逼真,不论从哪个角度看,本片都可以作为电影艺术的教学片。演绎精神病患者和酒鬼是有很大难度的,也是演技派演员的试金石。原因在于,精神病患者和酒鬼不是希特勒那样的人人公认的混球加坏蛋,他们首先是或者说本质上是无法控制自己的病人,所以,极端地表现他们令人厌恶的表象是无法令人信服的;另一方面,他们的所作所为的确给人们,特别是亲人和朋友带来直接的伤害,所以,过多地以同情的心态表现他们也是不准确的。在这样一个两难困境中,《美丽心灵》采用了首先以主观视角(即纳什的幻想、幻听等)进行描述,使观众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纳什幻想的世界,同时造成观众的错觉,以为那就是真实的情景。然后又重回客观视角(即纳什所处的真实环境),使观众恍然大悟,而又深深地同情纳什的遭遇。在这一过程中,罗素的领袖气质和忧郁神情有力地推动了情节发展和人物塑造。
影片另一独到之处在于,没有采用惯常的大量渲染亲人和朋友支持的表现手法,将重心放在罗素身上,借助罗素的个人魅力突出纳什面对困境的超凡勇气、超强意志力和超人智力。换句话说,本片完全可以更名为《坚强心灵》或《超人之精神病患者版》,这时我们才能真正理解导演为啥选择罗素这样一个硬汉来演绎经济学家纳什。当然这也导致影片的致命硬伤:完美的电影,虚幻的真实,也就是说,影片本身非常成功,但是与真实的纳什相距甚远,准确地说,影片所展现出来的纳什是被人为拔高和神话了。
有位名人说,世界上最难战胜的人是自己。我在无数次的亲身体验之后,不得不佩服这位哲人的先见之明是多么精准。人可以超越一切,却无法超越自己。但在看了《美丽心灵》之后,在体验了约翰?纳什博士痛苦而伟大的人生境遇之后,我不得不承认,人的精神和毅力是万能的!“精诚所致,金石为开”,这位唯一获得诺贝尔奖的精神分裂症科学家便战胜了自己,赢得了世上的最高胜利!他无比坚韧而美丽的心灵,为我们树立了一座永不动摇的丰碑!
美丽心灵观后感 篇3
一位天才数学家约翰纳什,1947年进入普林斯顿大学开始进修数学,他一直坚持找到自己的原创理论,所以从来不听课,在他的同室好友查尔斯的鼓励下,终于,他找到了平衡理论,提供了博弈论的数学支持,并因此进入了惠勒研究室。
几次被请入五角大楼做了密码破译工作后,他碰到一个名为威廉帕彻的特工,邀请他作一名俄罗斯间谍,专门负责在各类报纸、杂志上破译各种可能的密码,并把他们投入一个固定信箱。
由于从事间谍工作的心理压力及生命威胁,他变的精神恍惚,被带入麦克阿瑟精神病院。至此,我们得知,他在大学期间是一个人住,换言之,他根本没有名叫查尔斯的室友,而威廉帕彻也是他彻头彻尾虚构出来的人物,他患了精神分裂症。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他出院了,幻觉渐渐减轻了,但是他需要不停的服药,而服药的结果是,他不能正常的工作,无法研究数学理论,也无法满足自己妻子的需要。
所以他自己偷偷停止服药,更为严重的后果是,他的幻觉又重新出现,这些幻觉人物逼迫他伤害他的妻子,就在最后一刻,他突然顿悟,他幻觉中的一个小女孩从来没有长大过,由此明白了这些人物都是自己的幻觉。之后,他经过学校的批准,待在普林斯顿大学的图书馆,继续自己的研究工作,直至1994年,获得了诺贝尔奖。
这期间,那几个幻觉人物一直待在他身边,正如他自己所说:“我必须压制自己对图案的敏感以及梦想和想象的空间,就像一个贪食的人压制自己的食欲一样。”
看完整部片子,我开始明白,为甚么罗素克洛在出演《角斗士》的`时候没有拿到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奖,而凭借这部片子却一举夺魁。《角斗士》可能任何一个长相威严、身体壮阔的男人都可以出演,效果不会相差很多,但是,这部片子,他对人物内心的把握,确实让人震撼,特别是他妻子发现收垃圾的人不是他的幻觉时,他腼腆的一笑,动人。
空有一腔感触但是理不清头绪的我,和同学讨论起这部片子,一位看了7—8遍的同学,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他说,美丽心灵极有可能是指他的妻子。因为他的一生如果没有他妻子的不离不弃,那将会是另外一个轨迹,也像他自己的获奖感言中说到的:“你(他的妻子)是我成功的全部因素,也是唯一因素。”然后亲吻了第一次约会时他妻子放进他口袋的那块手帕。
更有高深的影评人道出,美丽心灵应该是指的普林斯顿大学,因为正是这座大学轻松和包容的学习研究气氛才成就了一个又一个天才。
心中感动万万千千,现在才发现自己文字功底的匮乏,实在不足以道出万千分之一,所以,如果没有看过这部片子的人看到这篇文章的话,希望你们能花点时间安静的看看,也许它并不能像感动我一样的感动你,但是它从我心底激发的共鸣深深震撼了我。
美丽心灵观后感 篇4
主人公约翰·纳什是个天才数学家,但每一个天才都总有他不为人知的疼痛。而影片主人公所承受压力与折磨更是非常人所能理解的。
“这里是一个美丽的头脑。智慧与勇气在痛苦与脆弱中获得胜利。”这是大家对主人公的评论。你曾这样过吗?孤独到连朋友都只存在在幻想的世界,所有美好幸福,人生的一切的一切都是不存在在这世界的。我想我语言太贫乏,无法形容的确切让每个人懂。
不过我觉得主人公依然是幸运的,他有这样一位伟大的妻子,妻子的爱就像一座屹立的山又是一湾平静的湖水。她即为纳什挡住了来自社会的舆论,承担了生活的压力。即使在最糟糕的时候也选择相信了丈夫。
我不能忘记电影里的一幕,妻子握着丈夫的手说,你不要害怕,你在这里,妻子用丈夫的手贴着心脏的位子。我哭了,眼泪一滴一滴落下来。很久没有被感动了,以为自己已经被麻木了的心,突然就不可抑制的颤抖起来。我想那就是爱,爱总是有力量令人忍不住动容。
分裂症患者的纳什,在妻子的巨大的爱与信任下,摆脱了幻想中的人对自己的控制,重新投入生活,成为了诺贝尔奖的获得者。这是一幅动人的生命画卷,它刻画了一个年少的人如何一步步走向绝望无助,又被爱拯救获得巨大成功。这不是一部爱情片,但爱无论在什么地方都是让人无法忽略的美好而又神圣的存在。
我想到了现在的这个世界,人们越来越看淡爱,越来越多的人利用爱。执子之手,与子携老,变成了一个美好的神话。信任流失,爱与钱财搭上了直接的关系。人们不愿意付出,只梦想得到,我觉得越来越难以理解的这个畸形的世界。
《美丽心灵》是一剂药,这个与世隔绝的主人公获得了它,于是他走出阴霾。我们都需要这一剂药,学会相信。
美丽心灵观后感 篇5
美丽心灵,真的就像影片的名字一样,影片中的人心灵美丽,也带给我们这些观影的人心灵的震撼。当约翰。纳什患有精神分裂症的事实摆在眼前时,震撼正一波又一波地向我们袭来。他是如此聪颖、勤奋、独特、不苟同于世,可是似乎总是没人发现,人的可贵之处在于能够实现精神的分享,在我们开心时有人能共享,伤心时有人能诉说,迷茫时有人能指点,自卑时有人能鼓励,而他正是缺少这样朋友。他活在自己孤寂的生活里,像暗的发霉的房间,又冷又潮,看不清墙的外面,房间里面没有别人,没有镜子,看不到别人的一张笑脸,甚至是自己的喜怒哀乐。于是出现了查尔斯和他的侄女,这两个纳什幻想中的人,没有深入学过心理学,也不想用心理学的专业术语对纳什的心理进行分析,在我的理解中,这两个朋友是他对自己深度的自我暗示。从他们身上纳什得到的是缺少的爱和鼓励,是快乐和依赖,是另一个世界,是另一个自己。当幻想与真实碰撞,这对纳什太过残忍,还记得医生说的话,当一个人发现自己活在一个不存在的世界里,最爱他的人都不存在,这种心情可想而知。这时我对纳什的情感是同情,觉得这真是一个可怜的人,这个人又一次陷入无边的孤寂之中,真希望着一切都是一个误会。
然而,再次发病让我彻底感到可惜,这是一个真实得不能再真实的事实。作为纳什的妻子,她不但爱孩子,也爱纳什,决不允许发病的纳什伤害到孩子,当他展开双手拦在她的车前,说“那个女孩从未长大过”,我知道故事的希望来了。那个在他幻想中的天使般的小女孩经历这么多年从未长大,他确实在幻想。当他决定再也不理会心中的查尔斯和小侄女时,我对纳什的情感是敬佩加悲伤。就好比两个相爱的人,明明比肩却只能装作陌路相逢,这曾经在生命中最重要的伙伴,从此不再有交流,剩下自己活在真实里。
终于,守得云开见月明,年迈的纳什终于获得的别人的认可,他居然可以自如的与他人交谈,这是他花了一辈子,站起来的又一个自己!当他站在诺贝尔奖台上,感谢他爱的人,我想不仅仅是他妻子,还有那两个从不曾消失的朋友都是他感谢的人。当他们在最后对视无语时,眼泪终于再也止不住,感觉他们就像是一辈子亲昵的朋友,不离不弃,反而觉得纳什还能看见他们是一种欣慰。
我想受感触的不仅仅是这个故事,还有我们自己本身,我从来不觉得能有人比自己更能了解自己的全部,虽然有时我们看不清自己的缺点,别人更能看清,但这只是一小部分,只有自己最了解自己需要什么。时不时的,也会有自我鼓励,会有自我安慰,这是作为人这种生物最可贵的地方,每个人都有脆弱的一面,不要害怕别人知道,让给更多人走进我们心里,走进的还有更多的阳光,而这些人不是查尔斯也不是他侄女,是真实的朋友。
美丽心灵观后感 篇6
《美丽心灵》是一部关于一个真实天才的极富人性的剧情片。英俊而又十分古怪的纳什早年就作出了惊人的数学发现,开始享有国际声誉。但纳什出众的直觉受到了妄想型精神分裂症的困扰,使他向学术上最高层次进军的辉煌历程发生了巨大改变。面对这个曾经击毁了许多人的挑战,纳什在深爱着的妻子艾丽西亚的相助下,毫不畏惧,顽强抗争。经过了几十年的艰难努力,他终于战胜了这个不幸,并于1994年获得诺贝尔奖。
在整个影片中,纳什出现的几个幻觉形象从心理分析的角度来说非常有代表性。
一个是纳什为了缓解内在对失败的焦虑创造出的第一个幻想中的人物——葡萄牙室友查尔斯。查尔斯与纳什拘谨的个性完全相反,在纳什遭到打击,陷入焦虑和绝望之后出现,他不停地鼓励纳什,承认他是天才,自怜自苦的纳什无疑正需要这样的认可和鼓励。因此,幻觉的出现一方面预示着纳什的病症爆发,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却也正是纳什无意识的自我治疗。查尔斯也无疑就是纳什本我意识的一种体现。纳什理性的控制下,一切发于自我的感情都通过查尔斯的举止来宣泄。纳什被捉弄时查尔斯骂人,纳什低落放弃时查尔斯不羁,纳什论文通过时查尔斯在门外欣喜若狂,等等一切,两个截然不同的性格个体构成了纳什的分裂性格,也是他精神分裂的原凶。
影片中纳什还出现了官员帕彻的幻觉,这是由纳什的英雄情结产生,代表着罪恶的原型,他野蛮,粗暴,专横,破坏力十足。不能不说,纳什的这部分构想,与当时的社会环境扯不开关系。普林斯顿大学里教授的关于苏联威胁论的讲解,两次出入五角大楼破译国家安全部拦截的苏联密码,英雄主义和精神分裂的双重作用构建出帕彻的原型。对于一个密码破译专家来说,发现并解决迷惑事件是他的职业病,纳什破译了密码,但却并未弄清这些不连贯词语代表的含义,人性中天生的好奇心,促使他构想一个神秘人物,他带纳什去探究,赋予纳什神奇的身份与权力。可以说,帕彻的出现,也是纳什本我的一种体现,是纳什英雄主义的原型。
至于那个小女孩玛休,她更可以被看作是纳什真实自我的投射:孤单,无助,楚楚可怜,需要别人的爱抚。卸下“天才”的人格面具后,纳什在本质上就是这样一个纯真又脆弱的大孩子。伟人们有越高的建树,就会越显得孤独无助。
于是,在这三个有纳什的真实自我构建出来的本我人物不停的纠缠中,纳什丧失了社会中的自我。理性和现实原则与精神分裂的纳什已相去甚远。这三个本我人物的鞭策,纳什近乎疯狂的研究符号学理论,纳什的成就,一方面也就是由这三个虚构人物的自我成就,但这种自我成就的背后,更加加深了纳什的精神分裂,矛盾激化到高潮。《达芬奇密码》中有这样一句话:大脑只接受眼睛所选择的事物。或许,当纳什从所谓的情报杂志中去发现苏联的所谓情报时,拼凑的段落文字构成所谓的情报,也可以这样来解释吧。
故事中还有一个至关重要的人物,当纳什沉浸在幻觉中已经分不清现实,分不清真假,被幻觉牢牢控制时,纳什一直拥有妻子艾丽莎的爱。当他在真与假中迷惘的时候,至少他知道艾丽莎的爱是真实的。正是这一点真实的情感让理智重新进入纳什的意识,艾丽莎的爱在纳什的无意识与意识之间搭起了一座桥梁,并最终成为了纳什康复的契机。正如在获得诺贝尔奖时的获奖感言中纳什的话:爱是一种特殊的感觉,是没法用正常的逻辑去推断的。
美丽心灵,正如纳什为国家的英雄主义,正如艾丽莎对纳什无限的爱,正是他们都拥有的美丽心灵,才能最终在精神分裂的悬崖上重归现实吧!当本我与自我在一生中战斗到激烈如此的时候,超我才得以实现;当本我与自我共同实现超我时,就是获得一生成就的时候了。
美丽心灵观后感 篇7
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想和奋斗不惜、孜孜不倦的追求。很久以前就知道纳什的美丽心灵很不错,今天看了真的深有感触,不怕别人笑,我确实也有一阵想法很多,不断的想一件事情的n种解决方法,感觉有时像是疯人一样,但现在慢慢的对身边的事情的接触,已经基本上可以不必想的复杂了。其实我觉得那是一种思考的习惯,一种态度,只是,我不是科学家。
小的时候经常想自己长大后成为个科学家,但是我却考了体育,呵呵……但这样也很好,起码是我喜欢的东西,一个人的思想某中程度上是可以转载在其他事物上的,其实有时候换位思考是真的能够解决一些事情的,事物之间有很大联系的,就像每个事物都是又不同的分子构成,又由不同原子构成,虽然说形成了不同的事物,但是在毁灭的时候却又重新的变成了同样的质子、中子,以至更小的粒子。
电影的最后,纳什这样说:“我一直相信数字,不管是方程式还是逻辑学都引导我们去思考。但经过终生的追求我问自己:逻辑学到底是什么,谁去决定原由,我的探索让我从形而下到形而上,随后到了妄想症。就这样我走了一个来回,在事业上我得到了最大的突破,在生命中我得到了最重要的人。”曾经也看过纳什的故事,他是一个经历了艰苦人生,最终得到成功的人,最然这样评价很委屈他,因为他是天才,是科学家,是大智慧的人。但我想,无论是谁,这样的精神是要有的,这样的思想是不能放弃的,也只有这样的坚持和忍耐才能叫做完整的人生。
美丽心灵观后感 篇8
美丽心灵这部片从大一开始就知道了它的存在。也知道了它的知名度。其实是我out了,这部片2001年就已经上映,只是以前没有多大注意,读了心理学这专业后,才关注起心理学电影。
从大众的角度看,这是一部励志片,从心理学的角度看,这是一部讲精神分裂和自闭症的片。我是这样觉得的。网上有这样一句话来总结描述它,觉得挺有意思:一只肥猪,我们可以在家养着当宠物,可以卖给人家杀了吃肉,也可以把它摆在别人面前来做个类比。它的存在究竟有什么意义,那要看你追求什么!
这是一部关于一个真实天才的人物传记片,故事原型是数学家小约翰—福布斯—纳什。纳什早年就做出了惊人的数学发现,开始享有国际声誉。但是他出众的直觉受到精神分裂症的困扰,使他向学术上最高层次进军的历程中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但是在他妻子的相助下,毫不畏惧。经过了几十年的艰难努力,他登上了诺贝尔经济学奖的领奖舞台,在发表感言时。纳什注视着他的妻子说:他的一切是妻子给的。在看这部片的过程中,除了主人公向学术追求的执着激励着我之外,他妻子对他的付出也感动着我,其实他的妻子想过要放弃,但最终没有,这就是爱的力量,要是她的妻子放弃了,那么可能不会有纳什的伟大成就。
至于为什么觉得这也是一部关于自闭症的影片,因为主人公他的人际交往能力特别差,他不懂得怎样与人交流。而在他的幻想里有一个角色是一个室友,我觉得他期待着友情。
不管从人生追求或从爱的付出这些方面去思考。这都是一部很引人深思的影片。值得我们用心去看,而我也看了两遍。
美丽心灵观后感 篇9
影片美丽心灵是一部以纳什的生平经历为基带创作的人物传记片。该片获得了奥斯卡金像奖,几乎包揽了2002年电影类的全球最高奖项。影片主人公原型纳什因此而成为热门的公众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