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2020江苏高考作文题反面角度比较好写吗?
- 2、信息茧房的危害与优点
- 3、你觉得互联网时代,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更难还是更便利了?
- 4、运用知识论,说明我们怎样才能避免信息茧房子?
- 5、信息茧房的积极影响
2020江苏高考作文题反面角度比较好写吗?
江苏的高考作文题目主要是以美国某知名教授提出的“信息茧房”为主要核心开展的,结合我们的生活实际,其实这种现象在我们的生活当中已经越来越明显了,所以我们从现实出发多举例一些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去证实这种现象,所以可以说反面角度也是比较好写的。当今社会信息化飞速发展,人与人的沟通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过去古时一封书信从遥遥千里而来,到后来的电话一个电话一句问候,到后来电子邮件的产生,再到现在大数据时代的来临,人们的沟通方式不断在变换,不再是那个午后树荫下乘凉话家常;不再是见面无话不说无话不谈;不再是想见的人隔了遥遥万里不得见。信息化发展迅速,我们足不出户便可知世间万事;我们开始用打字代替电话交流;我们想见的人隔着屏幕就能见到。我们不得不承认信息化的发展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的便利,但是同时我们也在失去一些东西,那些让人察觉不到的。
江苏的作文中心就是在引导我们去思考、去发现我们那些在信息化时代所失去的东西,从正面角度来讲我们可以去讲如何去突破这种信息茧房,如何去倾听别人的声音,怎样去塑造未来更好的的自己。从反面来讲我们可以谈一谈信息茧房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我们的生活会发生哪些改变,我们沉迷于自己信息茧房中的那种现状,全文采用贬义的写法,从这种贬义中去透露出来采用正话反说,强调信息茧房带给生活的改变,思考生活中沟通方式的重要性,建议以自我为中心答方式去阐述去描写你切身感受。总之江苏作文无论是正面的立意,还是从反面的立意去写都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信息茧房的危害与优点
信息茧房的危害:长期生活在信息茧房之中,容易使人产生盲目自信、心胸狭隘等不良心理。优点:社群内的交流更加高效。
信息茧房的思维方式必然会将自己的偏见认为是真理,从而拒斥其他合理性的观点侵入,特别当获得“同盟”的认同后演化为极端思想。
伴随网络的发达,人与人之间直接接触交流机会逐渐减少,人在网络上选择信息的自由度随之加大,很容易自制信息茧房,脱离整个社会的发展,这些都大大减少了经验的分享。当每个个体之间、群体之间缺乏粘性,离散成单一的力量,这无疑极大地弱化了群体的功能。
信息茧房的措施:
需要大力发展高校公共网络舆论平台,鼓励民众在公共论坛中发布各类信息,发表各种观点、主张,交流经验和知识,是破除网络信息茧房的有效方法。通过设置校园公共论坛,加大校园网络中信息的全面性,使信息的传播更均匀,在技术上尽量不使用简单粗暴的筛选功能。
让广大高校学生自己参与创作一份“大家的日报”,目的就是使广大的高校学生获得全面的信息,建立认知和分析事物所应有的宏观视角,培养大学生科学的知识结构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你觉得互联网时代,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更难还是更便利了?
互联网提供了一个便捷表达观点和发泄情绪的平台。很多人上网并不是来寻求沟通的,而是来表态的,这样就造成了一些人认为互联网时代人和人沟通更难——其实这是错误的认知。在没有互联网的时代,人和人之间的误会更多,看过90年代电视剧的都知道,没有手机,人联系不上的时候,误会更多,各种遗憾擦肩而过不一而足。所以说感觉人和人沟通困难,归根到底还是沟通本身的问题,怪不得互联网有一种甩锅的意思。
互联网时代,信息交流的便捷,社交媒体的兴起,其实已经大大地减少了人们的孤独感。但是互联网并没有一劳永逸地消除我们的孤独,事实是,互联网让我们从很多孤独中解脱,它本身却是另一种孤独的源头。
现代通讯手段的发达和革新,尤其是互联网和SoLoMo(Social、Local、Mobile概念的集合,即基于地理位置的移动社交)的兴起,使原有社会关系更加稳固、交流便捷,人们可以跨越空间实现陌生人的沟通交往。首先这对于现在我们这个充满个体空间流动的世界非常重要,我们和自己的亲人、朋友常常处于分离状态,即时的交流很大程度上缓解了我们的孤独感。另外,SoloMo的兴起,还提供了人们跟陌生人交往的便利,让我们独特的爱好可以随时找到同类,隐秘的欲望有了排解的渠道,单就排解孤独感而言,这确实是网络社会带给我们的礼物。
网络社会中交往有如下几个基本特点,可以很大程度上消解我们的孤独感。
1、主体不在场,所以任何人都可以迅速地在不同圈子、兴趣团体、热点话题之间跳转,也可以随时终止交流,这是真实交往不具有的优势。我们也许常常感觉身处热闹之中却仍然感到孤独,也许是因为我们并不总是能在这些聚会、喧闹中找到真正感兴趣的东西,也许是因为真实的交往需要耗费太多的情绪和情感劳动,要求太多的交往礼节、技巧,这是合群的假象,本质上还是孤独的。但我们可以迅速借助陌陌这样的社交平台,或者知乎这样问答社区,找到兴趣相同的群体,就感兴趣的话题沟通、交流。一旦满足了排解孤独的需求,又可以随时退出。
2、身份虚拟或者称之为“去角色”互动。社会中成员的社会身份是确定的,并且,有些身份不易改变,所以真实社会中的交往总是带着这些“背景知识”,我们的行动也受其限定和型塑,我们的身份和社会角色告诉我们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很清楚。但是互联网世界中,我们可以选择自己隐匿起来,依据自己想展现的、情境要求的形象展示给他人。实际上,这种交往形式下,我们不必顾忌社会压力,通常都在发表真实看法,那些时常感觉跟身边人没什么可聊的人,一定能在互联网中找到知己,网络社会让我们意识到,不管自己秉承什么的价值观或者看法,一定能找到自己的同类,“You are not alone”。
那么,第二问题是,为何我们还是常常感到孤独?就我的看法,互联网世界消除很多孤独感,然而生活在网络社会也是新的孤独感源头。
在网络社会中,分享和参与具有前所未有的重要性。不过短短十数年时间,人们几乎开始对分享和参与“成瘾”。人们愿意分享观念和知识,人们更愿意分享食物、宠物、旅行中的美景以及刚刚的自拍,以及其他日常琐事(江湖上称之为“晒”),对某些人来说,不分享似乎会失去他人的关注,失去存在感,让世界遗忘自己,而重又陷入孤独。我们Po出的美食、自拍,潜意识里都期待他人的关注和回应,对于所有人来说,这都是社交网络给人们的、理所当然的许诺,这是社交网络的题中之义,然而残酷的地方在于,出于孤独的驱使,很多人贴在空间、陌陌留言板、朋友圈感慨、自拍、美食并没有回应(尤其当他期待某个特定人的关注和回时),这简直是对Po主赤裸裸的网络欺凌,Po主义无反顾地陷入足以吞噬自己的孤独感之中。对他们来说,其实是真实社会关系在作祟,真实社会中人际关系差,导致了互联网对他们造成了成吨的二次伤害:它明确地印证、宣示了个体孤独的真实和沉重。
参与、目击一个“梗”的诞生在网络社会中也是一件必要的事,对于某个网络热词、事件的无知,意味着你在跟别人聊天时候get不到点了,对于现代年轻人来说,这是一件令人焦虑的事。而当我们在网络自己那个小圈子又学到三五个好玩儿的“梗”,转身回到真实社会又发现无人可说,孤独感于是重又袭来。
人们还常常满怀激情地参与到网络事件中,争论、争吵甚至谩骂,然而问题在于,网络社会是意见领袖的领地,这里存在“沉默的螺旋”,大多数人的意见都消失在信息的洪流中。当人们Po出自拍、发表意见,意识里同样会期待他人的关注和回应,人们希望网络世界是公平的,每个人都可以同样发表意见,然而这里只有自由没有公平。当你正襟危坐码了两千字,期望在网络意见中掀起一阵波澜,换来的可能只是“太长,不看”。
其实对于很多人来说,并非网络带来孤独,而是他孤独才对网络越加依赖。不管是发出短信、邮件没有收到回复,还是社交媒体中没有博得关注、点赞和回复,还是观点意见在网络世界中石沉大海,都不可避免的导致他更加清晰地意识到孤独的真实和沉重,某种意义上,这是另一种新的、网络社会带来的孤独感。在这里,孤独,是鲁迅先生的诅咒在网络社会中变成现实:“让他在千万人中呼喊,却没有回声”。
作为一种社会性动物,人总是需要与他人、与群体保持互动,尤其是情感上的交流。手机、互联网、社交媒体等等,再发达也只是工具性的存在。每个个体孤独感的来源都有可能是独一无二的,并没有什么方法能一劳永逸地将我们从孤独感中解救出来,我们更应该了解自己、找到适合自己的途径,主动从孤独感中走出来。
而目前的社交网络,会有两个弊端。
1、在你不能全面了解对方的情况下,你并不愿意“全盘托出”。
2、即便你愿意全盘托出了,而文字能表达你多少的感觉?往往你有1000字想说,结果你只回了句,没事。
孤独随之产生,是因为,你把你的注意力,转为了“通过网络社交”。
你期待你的朋友、你的爱情通过这些平台完成,必然造成你无尽的失落。
因为不可能,它最多帮你联系对方,如何深入,要通过线下。
我就说一个最无语的,很多人都把表白这么庄重的事,转为微信表白了,妹子能不孤独吗?
1、和你真正志同道合,同样不依赖网络的朋友,约出来,一起做有意思的事。
2、转移你的注意力,多看书多看电影,多出去走走,盯着网络,也不会掉出个男朋友。
人往往还有一种孤独是,你觉得别人不理解你。
也许你不想用微信联系,但是大家都用,你约不出来。
那你要想想,这个微信背后的你,是否还有神秘感、还有吸引力,能让对方觉得,和你聊微信并不够。
假设,我看你微信,和你聊几句,我就知道你大概是个什么样的人,如果不是我喜欢的人,那我可能就不再理你了。
所以关键是,提升你自己的魅力,让微信背后的你,让别人更渴望了解你本人。
这还有一个技能是,你究竟会不会聊天。
有些人,聊两句都觉得烦躁,他凭什么出来和你见面?
社会永远是在变化的,今天可能是社交网络,改天又是人工智能了。
不要去怀疑它的对错,顺应潮流,保持初心。
我有一个朋友,现在已经不用微信了。他朋友圈只有一条,如果你想见我,请来我家,微信找不到我的。
想见一个人就见,难吗?难的是你困住了自己。
人生来就是孤独的,不要放大它,也不要为了排解去寻找爱情。
你有多少,你能给别人多少,是我们的终生课题。
运用知识论,说明我们怎样才能避免信息茧房子?
认识论说明怎样才能避免信息茧房:
①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
只有“破茧而出”,才能避免闭目塞听、作茧自缚,使我们的视野更加开阔。只有通过实践获取认识、用认识去指导实践,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才能避免陷入信息茧房。
②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信息茧房看似“越来越懂你”,实际上使人在无形中失去了解不同事物、不同观点的机会,在不断重复和自我确证中固化已有的思维,而排斥与自己相异的观点。认识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这决定了人们对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信息茧房的积极影响
信息茧房的产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媒体主动迎合用户需求的趋势。
一方面,时间有助于信息茧房的形成,使个体不自觉地陷入浏览推荐信息,对推荐算法感到高度满意并且很难感知到自身信息受限。而另一方面,时间又使得个体熟悉了信息平台中的种种功能操作,会采用相应改善推荐算法的功能来丰富自身的信息来源以对抗信息茧房。
选择性的第一点体现在个体基于自身而选择浏览不同的信息内容。这种选择性造成的差异被推荐过滤算法放大,从而会增强信息茧房的形成。第二点体现在个体对于功能性的选择会对自身态度造成了不同影响。当选择更为“主动”、对推荐算法有修正作用的操作时,会削弱信息茧房的形成。
信息茧房的坏处
“信息茧房”的产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媒体主动迎合用户需求的趋势,但其带来的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如加剧网络群体的极端化、同质化、排异化等。这一点在“饭圈”中的表现特别明显。
“饭圈”中的个体陷入“信息茧房”之后,必然会减少对其他内容的关注,听不见不同的声音,看不得不同的意见,对网友理性规劝之声恶语相向,反而对职业粉丝、经纪公司编造的花式谎言深信不疑,在“大粉”和营销号营造的“信息茧房”中屡屡情绪激昂、冲动消费,模糊了基本的是非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