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新媒体环境下的“信息茧房”现象反思
如果你在抖音上多看了几眼关于火灾的视频,可能你接下来会刷到一连串的火灾视频,仿佛这个世界到处都在发生火灾。
这种现象就是人们常说的「过滤气泡」,也有一种相似的说法叫「信息茧房」。它指的是,一些 App 的推荐算法基于用户的行为,一直推荐他可能感兴趣的内容,长此以往,用户可能只关注令自己愉悦的内容,慢慢的会像蚕一样,将自己编织于茧房里,停留在片面的认知范围中。甚至,全面看待事物的能力也会减弱。
一百度网页链接
一个帮助你突破【信息茧房】的网站,客观的把全网的的热点资讯信息,呈现在你面前,每天5分钟,家事国事天下事,实时掌控,增加谈资。
蚕茧效应是什么?
人们的信息领域会不自觉地被自己的爱好所引导,从而将自己的生活固定于,像蚕茧一样的“茧房”现象。“信息茧房”概念的提出不乏历史渊源。早在19世纪,法国思想家托克维尔就已发现,民主社会天然地易于促成个人主义的形成,并将随着身份平等的扩大而扩散。
在桑斯坦看来,网络信息时代在带来更多资讯和选择,看似更加民主和自由的表象下其实也蕴藏着对民主的破坏。从网络茧房的个人表征方面观察,可以发现,网络茧房以“个人日报”的形式彰显。
扩展资料
网络媒体,为了吸引大学生群体的关注,会针对大学生的兴趣和特点来提供相应的信息,这样无疑是进一步强化了大学生原本固有的喜好。更多的关注自己感兴趣的网络信息和网络论坛,和更多与自己有相似兴趣爱好的人交流互动,逐渐给自己制造了一个信息茧房,使得个人和群体变得更加极化,疏远了与其他思想碰撞的机会。
在防止网络茧房的对策方面,通过政府积极的监管,让各类信息能够更均匀地传播,让受众能够接触到更广泛的有用信息,有效的规避不良思想的传播,促使人们了解到社会的更多真实情况,对减轻极化和片面思想有很大的作用。
信息茧房通俗解释是什么?
信息茧房是指人们关注的信息领域会习惯性地被自己的兴趣所引导,从而将自己的生活桎梏于像蚕茧一般的“茧房”中的现象。
由于信息技术提供了更自我的思想空间和任何领域的巨量知识,一些人还可能进一步逃避社会中的种种矛盾,成为与世隔绝的孤立者。在社群内的交流更加高效的同时,社群之间的沟通并不见得一定会比信息匮乏的时代更加顺畅和有效。
预防
在防止网络茧房的对策方面,桑斯坦把希望寄托在政府监管上。通过政府积极的监管,让各类信息能够更均匀地传播,让受众能够接触到更广泛的有用信息,有效的规避不良思想的传播,促使人们了解到社会的更多真实情况,对减轻极化和片面思想有很大的作用。
对于一些极端破坏性网站、极端思想人士的信息传播,政府要发挥监管作用,这是毋庸置疑的,需要研究的问题应该是政府如何管制。将这一思想运用于高校公共网络平台,则意味着高校方面要积极承担起网络监管的责任。
高校必须要对校园网的网络平台进行规范,密切关注校园网络平台的舆论走向,有效屏蔽一些不良信息和极端偏激信息,通过积极有效的监管,实现校园网络的信息安全化、文明化。
同时更重要的是要求高校在对校园舆论的敏感度上有新的标准,即对一般性的言论不要过度的干涉,允许有不同意见的声音存在。如果高校在管理中把握不好尺度,对校园网络舆论妄加干涉,甚至自己制造舆论导向,这无疑是在制作一间更大的信息茧房,这将非常容易引起大学生的反感。
蚕茧效应指的是什么?
蚕茧效应指人们信息领域会习惯性地被兴趣所引导,从而将生活桎梏于像蚕茧一般的“茧房”中的现象。
由于信息技术提供了更自我的思想空间和任何领域的巨量知识,还可能进一步逃避社会中的矛盾,成为与世隔绝的孤立者。在信息传播中,因公众自身的信息需求并非全方位的,公众只注意自己选择的东西和使自己愉悦的通讯领域,久而久之,会将自身桎梏于像蚕茧一般的“茧房”中。
信息茧房形成的关键因素
1、时间因素对于形成信息茧房的作用
一方面,时间有助于信息茧房的形成,使个体不自觉地陷入浏览推荐信息,对推荐算法感到高度满意并且很难感知到自身信息受限。而另一方面,时间又使得个体熟悉了信息平台中的种种功能操作,会采用相应改善推荐算法的功能来丰富自身的信息来源以对抗信息茧房。
2、选择性因素对于形成信息茧房的作用
选择性的第一点体现在个体基于自身而选择浏览不同的信息内容。这种选择性造成的差异被推荐过滤算法放大,从而会增强信息茧房的形成。第二点体现在个体对于功能性的选择会对自身态度造成了不同影响。当选择更为“主动”、对推荐算法有修正作用的操作时,会削弱信息茧房的形成。
为什么2020江苏高考作文题会被评地狱难度?
语文场考试结束后,素来冠有“地狱模式”之称的江苏高考,便再一次引来网友们的吐槽。原因很简单,相较于其他全国卷、地区卷,江苏卷的高考作文题属实有点“高端”,不少考生直呼“第一眼看下去实在有点不知所云”,难以在简短的时间内理清思绪。
江苏卷的材料虽短,但意蕴丰富,所以每一句都要细读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句与句之间存在层层递进的关系。第一句“同声相应,同气相求”讲的是一种普遍的行为倾向,是人的天性。第二句“人们总是关注自己喜爱的人和事,久而久之,就会被同类信息所环绕、所塑造。”进一步指出,一开始是我们去主动选择喜爱的人和事,后来是我们被同类信息选中,这些信息会主动来到我们面前,包围我们,塑造我们,我们是被动地选择性地接收信息,而非主动地随机地获取信息。第三句“智能互联网时代,这种环绕更加紧密,这种塑造更加可感。”引入时代背景,强调“智能互联网”在塑造人这一层面上的力量更胜一筹。在互联网、大数据的加持下,一方面,我们的信息获取更为便捷,另一方面,我们的信息高墙则更加密不透风。
关于人工智能的利与弊,以及我们要如何趋利避害,在我们今年的押题课第5课「5G+时代下的成就与迷思」中纸条君给小纸条们带来了许多精彩的观点和素材,同时,我们过往的纸条中也有涉及“信息茧房”“自我局限”的话题,相信听过课、时常上纸条App的小纸条一定有话可说,能写出深度,写出广度。
总而言之,其实只要考生们具备有足够的互联网思维,应该是能够挖出考题里涉及的这些方方面面的重要信息,而在此基础上,大家其实头脑风暴出的东西更是不止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