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明末红夷大炮怎样解决了国产大炮的炸膛问题?
- 2、都说袁崇焕的城墙大炮战术十分高明,大明为何没能转危为安?
- 3、明末有大炮?我国不是在鸦片战争后,才引进火炮的吗?
- 4、明末红夷大炮(红衣大炮)使用的是开花弹还是实心弹,哪位大神有详细资料啊
明末红夷大炮怎样解决了国产大炮的炸膛问题?
红夷大炮在设计上确实有其优点,它的炮管长,管壁很厚,而且是从炮口到炮尾逐渐加粗,符合火药燃烧时膛压由高到底的原理;在炮身的重心处两侧有圆柱型的炮耳,火炮以此为轴可以调节射角,配合火药用量改变射程;设有准星和照门,依照抛物线来计算弹道,精度很高。多数的红夷大炮长在3米左右,口径110-130毫米,重量在2吨以上。由于炮膛是经过特殊改造的。而且,所谓的红衣大炮,由于政治问题,明朝政府在购买红衣大炮时,与荷兰政府关系不和,所以从葡萄牙进口,而葡萄牙的红衣大炮大多数是英国的舰载炮的改装样品,所以威力巨大。
给分啊!拜托,讲得够详细吧!
都说袁崇焕的城墙大炮战术十分高明,大明为何没能转危为安?
在明末那个恶劣环境中,大明到底应该如何确保边防安全呢?这问题似乎没有标准答案,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袁崇焕的“城墙大炮”战术,是肯定无法确保边防安全的。
所谓的“城墙大炮”战术,就像武侠小说中的“铁布衫”和“金钟罩”,只要修炼至大成,绝对可以克制天下武学,可问题是:袁崇焕修炼得不到家,他只能使得身体的一部分受到保护,其他部位还是脆弱不堪。
在这种情况下,皇太极玩了一招“避实就虚”,绕过袁崇焕的防守区域,直接攻击其薄弱区域,这“铁布衫”和“金钟罩”等于白练。
袁崇焕为什么修炼得不到家呢?是因为这一招太过耗费资源。如果大明上千里的长城防线,全部按照袁崇焕的方法来武装,那即使大明有一百万军队,一年准备五千万两白银的军费,也是不够用的。
这个数字不是凭空杜撰的,因为当时大明的长城防线有上百个关口,如果全部按照袁崇焕的标准来防御,这点军队和银两肯定不够用,大明也拿不出这么多资源。
大明应该如何确保边防安全呢?我试着为大家分析一番。首先,我始终坚信一点:最好的防御,就是让别人不敢来打你。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就必须保证自己有足够强大的报复能力。
只要能让后金明白一个事实:大明有足够强大的报复能力。后金今天如果敢入侵大明,明天就要被大明端掉老巢。如果大明能够做到这一点,那么即使他们只是在北方边境象征性的建立几个卫所,后金也是不敢入侵的。
明末有大炮?我国不是在鸦片战争后,才引进火炮的吗?
最晚在元代中国就已经将火炮引入到军事领域了,这一点从生活在元末明处的施耐庵撰写《水浒传》中描绘出的“宋朝第一炮手”轰天雷凌振就可以体现了,因为首先是有人将火炮运用到军事领域,施耐庵才会写到小说中,而宋朝有没有火炮并不好说,但是元朝的确有火炮,甚至在当时中国的火炮先进到,有人曾发明了可以装在马背上的火炮。足以可见一斑。
明末红夷大炮(红衣大炮)使用的是开花弹还是实心弹,哪位大神有详细资料啊
刚查完资料,结论是:红夷大炮不能使用开花弹.红夷大炮是一种前装式滑镗加农炮,当时被普遍用在军舰上,这种火炮镗压极高,发射当时的开花弹会引起炸镗,所以,可以说十八世纪以前的加农炮只能发射实心弹,这个问题直到1756年才被俄国的马尔梯夫发明的新式加农炮解决,当然这也有当时弹丸工艺提高的原因.但是归根结底,明末的红夷大炮是不可能发射开花弹的.
据记载,红衣大炮是从葡萄牙传过来的而葡萄牙是做通过英国做二道生意,而且英国的炮是舰载的加农炮,据英国资料记载是实心弹,而且加农炮由于膛压太高,根本不可能发射开花弹的,但记载说宁远城袁崇焕打伤老奴的就是红夷大炮,实心弹打中非死既残. 红夷大炮是16至19世纪之间的英制前装重型滑膛炮,经中国人仿制后,种类多达百种。
其技术特征是:
(1)弹药较重,可达数公斤乃至10公斤不等。弹丸是由石、铁、铅等材料制成的球形实心弹,奇巧绝伦,形制及使用方法多种多样,是以直接撞击目标而起破坏作用的。如此药弹相称,保证其射程较远,杀伤力较大。
(2)炮管长度2一3米,呈前细后粗型,口径大多在100毫米以上,倍径(指火门至炮口之距离与内径的比例)之比多在20一40之间。其铸造极为复杂,采用整体模铸法,有科学的工序和法式要求,并有新型设备、仪器等辅助设施的配合。各部比例合适,炸膛的几率低,所铸之炮的质量提高。
(3)多系重型铁炮,也有铜制,自重35一5000斤不等。如红夷大炮在中国的发展顶峰是在清康熙朝,此时所造的905门火炮中,重量在250公斤以上者有201门,其余为250公斤以下的轻炮。(4 )红夷弹药施放程序化、“炮表”化。此外其尾部较厚,有尾珠,在炮身的重心处两侧有圆柱型的炮耳,火炮以此为轴调整射角,配合火药量改变射程。炮身上装有准星、照门,依照抛物线来计算弹道,精度很高。红夷炮由车运载,可以任意奔驰。
威力:红夷大炮者,周而不停,每炮所中,糜烂数十尺,断无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