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以弗所书4章11一14节讲章?
【弗四11】“他所赐的,有使徒,有先知;有传福音的,有牧师和教师;”
﹝原文直译﹞“他所赏给的,有众使徒(复数),和众先知(复数),和众传福音的(复数),并众牧人(复数)和众教师(复数),”
﹝文意批注﹞“使徒,”具有圣灵的能力,奉神呼召,被差遣到处开荒、建立教会的人。
“先知,”有圣灵的感动,接受神的真理启示,能传讲神的心意,以造就、安慰、劝勉信徒的人。
“传福音的,”对传扬福音特别有负担和才能,能深入人群中引领人相信主的人。
“牧师和教师,”原文只用一个定冠词,表示一个职份兼具作牧养和教导两种功能,这两种功能相辅相成,集中在一个人身上;前者偏重对信徒灵性的喂养与照顾,后者偏重对真理认识上的造就与实践。
使徒重在作‘点’的工作;先知重在作‘线’的工作;传福音的重在作‘全面’的工作;牧师和教师重在作‘立体’的工作。
﹝话中之光﹞(一)这里给我们看见,属灵的恩赐是不一样的。
(二)这里有四或五种不同的恩赐,主要在于用话语来表达;凡有心愿在教会中事奉神的信徒,须在神面前追求作好的话语职事。
(三)没有一个人在一信主之后,立刻就显明他具有某种恩赐;因此教会应当提供机会,让所有的信徒培植、显明并发展他的恩赐。
【弗四12】“为要成全圣徒,各尽其职,建立基督的身体;”
﹝原文直译﹞“为要装备圣徒,使之参与服事的工作,以建造基督的身体;”
﹝原文字义﹞“成全”痊愈,修补,装配,使之完全;“职”工作,任务,责任。
﹝文意批注﹞“成全圣徒,”就是用各种方法,使圣徒在生命、知识、才干等方面,都达到可以尽功用的地步。
“各尽其职,”指每位信徒都投入事奉神的工作。
本节说明恩赐的目的:(1)培植、发展全体圣徒;(2)使之在各服事岗位上发挥功用;(3)从而完成建立基督身体的工作。
﹝话中之光﹞(一)主的教会得以建立,并非仅靠那些有神特别恩赐的使徒、先知等人来供应,来带领;还要所有得救蒙恩的圣徒,都能各尽本分,为主摆上才可。我们至少也是圣徒之一,责无旁贷,千万不可失职!
(二)正常的教会不是工人在事奉,而是工人带动全教会事奉,使每一个信徒都能为神所用,不然就不是一个身体。
(三)每一个肢体在身体中都有它的功用,并且它的功用是别的肢体所不能代替的;每一位信徒在教会中,都有一个位置,也都有一份工作。
(四)神的儿女在工作上应当有的态度是:我所能作的,巴不得别人也能作;我所不能作的,巴不得有人能作。
(五)在建立基督的身体上起直接作用的,并且是不能或缺的特长,才能称作恩赐;可有可无的就不是恩赐。
【弗四13】“直等到我们众人在真道上同归于一,认识神的儿子,得以长大成人,满有基督长成的身量;”
﹝原文直译﹞“直等到我们众人,对神儿子的信仰和认识都达于一致,达到长大成人,达到基督丰满长成的身量;”
﹝原文字义﹞“等到”到达目的地,完成目标;“真道”信仰,信心;“同归于一”一致,到达同一目的地;“长大成人”发育完全的成人;“身量”身材,高度,年龄。
﹝文意批注﹞“真道上同归于一,”指对基督客观的信仰臻于一致。
“认识神的儿子,”指对基督主观经历上的认识达于一致;‘认识’系指一种完全、深入、正确的知识,而不是肤浅的知识。
“得以长大成人,”指脱离幼稚无知的婴孩时期,而能分辨真理(来五13~14)。
“满有基督长成的身量,”就是长到了够成熟的年龄,基督的丰满在教会中彰显出来。
﹝话中之光﹞(一)教会的目标,就是要“长大成人,满基督长成的身量”;而达到这目标的路,乃是借着各种恩赐来成全圣徒(11~12节),使‘众人在信仰上,并对神儿子完全的认识上,同归于一’(原文另译)。
(二)今日在教会中,最要紧的事,莫过于所有的恩赐都竭力的带领、教导众圣徒,使能对神的儿子达到完全认识的地步;这样,才能使教会早日达到丰满长成的身量。
(三)信徒对基督客观的信仰若有偏差,则对基督主观的认识亦必错误;同样,对基督的认识若有差别,信仰亦无法达到一致。
(四)信徒对基督的信仰和认识,彼此往往有细节上的不一致,然而这却是构成教会分裂的主要因素。
(五)教会的实质就是基督在教会中该得着完全的地位,让基督的生命完全管理教会。
(六)人认识基督有多少,就会把多少的地位让给基督。
(七)信徒不只在真理上认识基督,并且也在经历上也认识基督,才算真实的认识神的儿子。
(八)认识真道把我们领向神的儿子,认识神的儿子却使我们成熟而至丰满。因此,追求认识神的儿子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九)只有真实认识神的儿子,才会叫我们生命趋向成熟,基督在教会中才有丰满的充满。
【弗四14】“使我们不再作小孩子,中了人的诡计,和欺骗的法术,被一切异教之风摇动,飘来飘去,就随从各样的异端;”
﹝原文直译﹞“使我们不再作小孩子,被人用欺骗的手段和诡计所编成的各样教训的风颠簸摇撼,东奔西驰,以致陷入错误的系统;”
﹝原文字义﹞“诡计”掷骰子,狡猾,精心计谋;“欺骗”有谋而动;“法术”手段,骗人的计划;“异端”宗派,错谬,步入歧途。
﹝背景批注﹞“诡计,”的原文是‘掷骰子’,这种赌博的行为在保罗的时代已经是一种欺骗人的行为了。
﹝文意批注﹞“不再作小孩子,”就是不再停留在心智不成熟、在基督里为婴孩的阶段。
“人的诡计,”指那些别有用心的人,所传似是而非的道理。
“欺骗的法术,”指教外的邪术,和教内假先知所行的超自然奇事。
“一切异教之风,”原文作‘教训之风’,‘风’当然表示空虚、不切实际、多变化的;凡教训是和基督脱节、叫人注意基督之外的,都是‘教训之风’。
“摇动,”形容一条船在大风浪中,被波浪摇晃得时起时落。
“飘来飘去,”形容船被大风吹得团团转,没有定向。
以上这两种情形都跟前述的“异教之风”有关。
“随从各样的异端,”指跟进到错谬的系统里面。
﹝话中之光﹞(一)错道所以有奇异的统制能力,因它的背后有虚假和谎言的灵。
(二)成熟基督徒的特征是有坚定的信仰,不受谬误所支配。
(三)凡在信仰上不以真理为依据,盲目相信别人对圣经的解释,以及过份信赖那些超自然的神迹奇事的,这些人很容易受异端的诱惑。
(四)凡不是以‘使众圣徒对神的儿子达到完全的认识’(13节原文)为目标的教导,不管说得多么有理、动听,都是“教训之风”,叫神的儿女“飘来飘去”。这乃是仇敌的“诡计和欺骗的法术”,是最妨害教会长进的;我们必须避免,也必须提防。
什么是先知书?
先知书,包括《以赛亚书》、《耶利米书》、《以西结书》及12部小先知书,共15卷。这里所说的先知书非指早期的先知,早期先知权力很大,如撒母耳有权立扫罗为王,女先知底波拉本人即为士师。这里的“先知”是指以色列、犹太行将灭亡前开始兴起的一批先知,其年代约为公元前8至3世纪。他们被认为是先知先觉,“奉主之名发声,乃是神启”,是神的代言人,实际上是出身于社会下层的社会改革家和思想家。他们谴责社会的不平等,大声疾呼,唤醒群众。如出身下层的阿摩斯,在亡国前三十年写了小先知书之一《阿摩斯书》,谴责社会的不平等,“以色列人三番四次犯罪,我必不免去他们的刑罚,因为他们为银子而出卖女人,为一双鞋卖了穷人,他们看见穷人头上蒙的灰也要垂涎……”因此,耶路撒冷的圣殿将毁于火。另一小先知书《哈巴谷书》约于公元前6至5世纪写成。作者目睹巴比伦之囚的惨状,描写新巴比伦的骑兵比豹还快,如鹰鸟抓食,谴责其不知正义。
《耶利米书》、《以赛亚书》均非一人所作,年代亦不一致。《以赛亚书》的第40章以后的内容明显属于巴比伦之囚以后的事。这两部先知书均把耶和华视为宇宙惟一真神,都预示了救主将降临领导犹太人复国。《以西结书》并设计了未来复国后理想中的耶路撒冷城之蓝图。
圣经为什么要区分大小先知书,有根据什么要区分的呢。
大小先知书
并不是指这个先知一定大于那个先知
有时候是根据章节的长短。一般大先知书的篇幅比较长,小先知书的比较短而已。
至于大小先知书这样的称呼。估计是后人看圣经为了区分。翻阅 讲道而这样说的
《约拿书》的主题思想?
本书主要思想是说明神是万国万人的神,他的恩典不但赐给以色列人,也给万国的人。
这是本书最重要的意义,它打破了犹太人狭窄的民族观念,显明神对全人类的爱,不但愿意救一国的人,更愿意救万国的人。
但所谓愿意万国的人都得救,意思并非容忍他们的罪恶,乃是警告他们罪恶所带来的灾祸,等候他们悔改认罪,然后赦免他们。
扩展资料:
《约拿书》是《圣经》旧约的一卷书,本卷书共4章。记载了神是万国万人的神之外,对信徒和传道人也都有很宝贵的教训。
约拿书的记载是可靠的。耶稣曾引述约拿的经验,视之为真实人物,并就书中两件含有预言性的事件提出解释,由此表明这本书所载的预言的确是真实的。犹太人一向把约拿书视为历史事实而将它收在圣经正典之内。
约拿坦白地把自己的过错和弱点透露出来而没有半点隐瞒,这也证明他的记载是真实可靠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约拿书》
请问《圣经 罗马书》第九章,第十章?
第九章:神的拣选
(一)不凭肉体(罗九l-13)
神在基督里所赐的救恩是那样丰富、深厚,但为什么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得到呢?特别是犹太人还没有都蒙恩呢?为此保罗的良心被圣灵感动,心里大有伤痛,他为骨肉之亲以色列人的得救,就是自己被咒诅、与基督分离也是愿意。这与摩西的祷告相同(出卅二32),他为求以色列人得蒙赦罪,情愿自己从生命册上被除名。他们真有主的大爱和牺牲自己的精神,愿意舍弃最大、永远的福份,来换众人的永远利益,这是任何属血气的人所不能比的。
以色列人有那儿子的名分、荣耀、诸约、律法、礼仪、应许,按肉体说,基督也是从他们出来的。以色列有那么多的长处,难道都失掉了吗?不是的,因为从以色列生的不都是以色列人,从肉身生的也并不是神的儿女,只有像以撒是从应许生的才算是后裔。又如以扫和雅各虽然是双生,但神拣选雅各而不是以扫,并不在乎人的行为。
(二)主权在神(罗九14-29)
这在乎神的绝对主权,他要怜悯谁就怜悯谁,要恩待谁就恩待谁。不在乎那定意的、奔跑的,只在乎发怜悯的神,甚至叫法老刚硬也是可以的。因神绝对的主权和自由;能决定一切事,他是宇宙万有的主,一切都是他所创造的,他要怎样对待人都可以,好像陶匠对陶土一样,他有权柄拿一块作成贵重的器皿,或拿一团作卑贱的器皿。不过神所作的也不是不公平,他要毁灭一个器皿是经过许多忍耐和宽容的,因他们的可恶可怒而遭到毁灭,但那些预备得荣耀的器皿是因蒙了怜悯。不过人的顺服和自洁也有一定的作用(耶十八4;提后二20-21),因神要怜悯谁就怜悯谁,人若向神刚硬、强嘴就不能蒙怜悯,但若肯谦卑求神的怜悯,还是可以蒙神怜悯(诗一二三2-3;路十八13),无论犹太人或外邦人都可以蒙怜悯,但这一切都出自神的恩典。
(三)非靠行为(罗九30-33)
神并不是失偏待犹太人,再偏待外邦人,乃是在于他们因信得神的救恩。犹太人追求律法的义,靠行为求当然求不着,而外邦人知道自己不配,只能凭信心求,就得了因信而来的义。对犹太人来说,这是信与不信的问题,不信就绊倒了,但信靠主的人必不羞愧。
第十章:人的相信
(一)律法总结(罗十l-8 )
以色列人追求律法的义,想立自己的义就不服神的义,但没有人能因行律法而在神面前称义(罗三20)。所以追求律法的义,反而得不着律法的义。但律法的总结就是基督,使凡信他的都得着义。律法不过是基督的预表,成全在基督的身上。基督已经来了,藉着所传的道,叫人因信就得着由基督而来的义,也就是神的义。
(二)求告主名(罗十9-15)
人若口里认耶稣为主,心里信神叫他从死里复活,就必得救。相信、承认而进一步具体的表示就是求告,因为凡求告主名的就必得救,凡不肯求告主的不能得救。然而必须先有奉差遗传道的,才能使人听见、相信,所以传道的人也很需要。因为信道是从听道来的,听道是从基督的话而来。
(三)有人不信(罗十16-21)
虽然主的福音已经传开了,甚至传遍天下直到地极。有许多人听见相信了,但没有都听从福音。虽然这道先传给以色列民,但他们竟悖逆、拒绝、杀害基督和他的使徒(徒三26,十36;帖前二15-16)。
《圣经》(Bible)是神所默示的,是犹太教、基督教的经典。最初出于希伯来文kethubhim,原意为“文章”,后衍意为“经”;希腊文作graphai,拉丁文作Scripturoe,汉译作“经”。
圣经是犹太人和欧洲人的信仰经典,讲述古时犹太人的历史,并记录先知预言。[1]当犹太教经典大量译成希腊文本后,希腊文ta biblia(复数,原意为“诸书”)遂被用以专指这些经典;拉丁文衍为单数词Biblia,后成为犹太教、基督教正式经典的专称,汉译作“圣经”。
《圣经》是一本相当厚的书,页数跟字典差不多,但其实《圣经》不只是一本书,而可以说是一套有66本的丛书。其中有长有短;有古老的作品,也有较近期的作品,内容包括:历史、诗歌、哲学,甚至私人信件和讲章。[2]
犹太教的正式经典,包括律法书5卷、先知书8卷、圣录11卷三个部分,故通称《泰纳克》(Tanak,系Torah、Neviim、Ketuvim三部分的首字母组成),又称“二十四书”。
基督教的经典,包括《旧约圣经》和《新约圣经》。《旧约圣经》即犹太教的《圣经》,是从犹太教承受下来的。全书卷数和次序,基督教各派略有不同。《新约圣经》是基督教的经典,共27卷,包括记载耶稣生平、言行的“福音书”,叙述早期教会情况的《使徒行传》,传为使徒们所写的《书信》和《启示录》。《旧约圣经》里面有39卷,《新约圣经》里有27卷。